•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清賢:分享大陸機遇 兩岸認同朝正向發展

2017-12-27 10: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25日在臺南一項兩岸認同論壇研討會中表示,兩岸認同要往正向發展,應增加“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臺灣人”的路徑,實踐方法就是在與大陸良性互動中得到經濟、文化與自我實現的發展。

  黃清賢現任嘉南藥理大學董事長特別顧問兼副國際長,25日在嘉南理大學舉辦的“兩岸社會文化認同變遷論壇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從制度變遷理論看兩岸認同發展”,分析“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臺灣人”的民調比例變化及逐漸增加的原因。

 黃清賢表,儘管兩岸自1980年代以後逐漸開放交流,經貿、人員往都來明顯增加,可是,將兩岸交流趨勢對照到兩岸認同,情勢卻反而往疏離變遷。

  依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以來,在臺灣進行的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民意調查結果,1994年之後的“認同是臺灣人”開始超過“認同是中國人”,發生太陽花學運的2014年,“認同是臺灣人”比例已經到達顛峰的60.6%,“認同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民調比例只有32.5%,“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更僅剩3.5%。

  黃清賢指出,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後,“認同是臺灣人”的比例(60.6%)下降至2017年的56.0%,“認同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比例(32.5%)卻上升至2017年的36.6%,不過“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並無太大變化。

  他認為,嚴格來講,這種民調的問法存在邏輯缺陷,亦即隱含了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相斥性,突顯兩岸的政治對立性,未能體現兩岸的政治關係還有重疊性。但是,某種程度還是表達了當代的兩岸交流愈來愈密集,兩岸的政治認同卻愈來愈疏離的現實面。

  他觀察,兩岸認同疏離主要在1990年代之後,臺灣進行的“民主化”與“在地化”,加上兩岸軍事“外交”對峙的外部環境,使得強調民主與本土的政治認同屢屢在選舉中被動員,也就是透過選舉建構出“本土意識”的凝聚力,藉以深化民主制度的正當性,在這個過程中,政治人物的引導是重要因素之一。

  黃清賢表示,2016年政黨輪替,“九二共識”這個既有的兩岸互動政治基礎受到衝擊,兩岸政治認同疏離的矛盾性令人憂慮。不過,黃清賢認為,兩岸認同出現了物極必反的跡象。

  他說,2014年後的“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臺灣人”民調比例開始反轉增加,“認同是臺灣人”的民調比例下降,兩者的差距縮小。主要原因在於升斗小民要的只是和平環境之下的安居樂業,如果臺灣走向極端、走向獨立將引發非和平情勢,使得經濟倒退,甚至顛沛流離、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這些絕非普羅大眾之所願。

  再說,以政治正確操作“去中國化”,硬是想要人為的斬斷兩岸自然的中華文化關係,反而會讓民眾對於兩岸認同出現反思,形成了“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臺灣人”的民調比例增加。

  他表示,若要讓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繼續維持,“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臺灣人”增加的路徑依賴應該持續,而實踐方法就是臺灣的經濟利益、文化發展乃至於個人的自我實現,都可在中國大陸,或是在與大陸良性互動中達成。亦即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讓臺灣人民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兩岸認同將會正面發展。

  “兩岸社會文化認同變遷論壇學術研討會”25日在嘉南藥理大學登場,共計有12篇論文發表,主題含蓋兩岸政治、文化社會、教育與人才、能源發展等議題,也是南臺灣兩岸關係發展研究學者專家的一次大匯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