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舊筆記的一段往事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翻檢舊日筆記,看到一條資料,想起一段往事。
1990年代未,福建南平一位潘姓臺籍老兵申請回臺定居,我從旁予以有力協助。出於學者做田野調查的慣性,我順便詢問他的女兒有關其家族史的幾個問題。其中包括“高山族(記得他家是阿美族群)為什麼取了漢姓潘”。她說,據家人口耳相傳,是祖上入學讀書時官府給取的漢姓。
後於燈下讀書,從朱仕玠(1712—1773)《小琉球漫志》 看到一條相關資料,當即抄錄並加括注。其文並注曰:“(臺灣)熟番歸化後,每社設有番社學。師悉內地人,以各學訓導(府、縣學的副職)督其事。每歲仲春,巡行所屬番社,以課番童勤惰。凡歲、科試(對在學生員的例行考試,歲試每三年凡二舉,科試三年一舉),番童亦與試。自縣、府及道試(童生試即考秀才的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學政主持),止令錄《聖諭廣訓》二條,擇其嫻儀則、字畫端楷者,充樂舞生。間有能通帖括者,四縣(臺灣、鳳山,諸羅、彰化)番童,不過十余人,道試止取一名,給予頂帶,與五學(臺灣府學、臺灣縣學、鳳山縣學、諸羅縣學、彰化縣學)新進童生一體簪褂。初,熟番有名無姓,既準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巡臺御史兼理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成潘姓,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有認姓,有趙、李諸姓”。
當時想很快將此資料送給潘姓臺胞,不料聽說他們已經返回臺灣定居了。於今念之,不知他們可是事事順意、個個安好?願我同胞,無論身居何處,皆平安喜樂。至禱!(作者汪毅夫,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