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北來 稍致微敬
2024-08-05 16: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回歸中國——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圖片由作者提供)
徐秀慧教授成長于臺灣中部,長期從事臺灣文學史的學習與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4年,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求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呂正惠教授的指導下,她以“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思想與文學思潮”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經過一番修改,2007年11月,徐秀慧著《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一書,由編譯館出版。該書約32萬字,包括:“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回歸中國’與臺灣政經社會的危機”“第三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第四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第五章 二·二八事件前臺灣文化的重建與‘魯迅熱’”“第六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思潮”和“第七章 結論”。
在彰化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徐秀慧繼續從事戰後臺灣文學的研究工作,成果迭出。2019年,她來到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經多方努力,2024年4月,徐秀慧著《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改名為《回歸中國——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由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包括:“引言”“第一章 回歸中國與臺灣政經社會的危機”“第二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第三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第四章 臺灣文化的重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復蘇”“第五章 去殖民地化與新中國的召喚”和“結語”。該書的中國大陸版與中國臺灣版的章節、內容基本相同,用詞和文字等方面做出部分修改、調整。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中“第二章 ‘回歸中國’與臺灣政經社會的危機”,通過分析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體制、台幣政策、公營經濟,既是對光復初期臺灣社會的綜述,又加深對“二·二八事件”的認識。
“第三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分析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臺灣新生報》與民主進步人士,《民報》、《人民導報》的成員、理念與風格。
“第四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關注“國內政治動向與臺灣政治出路”,涉及“批判島內的政經現實”,“響應大陸的政治民主化要求”,“圍繞政治協商會議展開的民主要求”。
“第五章 ‘二·二八事件’前臺灣文化的重建與‘魯迅熱’”,分析龍瑛宗的“科學的世界觀”與臺灣文化重建,以及“魯迅戰鬥精神”的繼承與其文化抗爭的意義。
“第六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思潮”,分析臺灣文學的“特殊性”與“一般性”,社會主義文藝理念的復蘇與中挫,涉及“人民文學”與“文藝大眾化”的倡議,從“五四精神”到“新現實主義”論爭的意義。
研究光復初期臺灣社會思想與文學思潮,涉及到史觀、史論、史料、分期等諸多問題。關於史觀,徐秀慧站在臺灣人民的立場上,堅持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研究光復初期臺灣文學的變遷、重建、改造,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頌揚進步知識分子與民主人士傳播五四以來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學,記述光復初期思想文化領域的鬥爭與衝突,以及曲折發展歷程。
關於史論,徐秀慧借鑒西方文學理論與分析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資料,撰寫光復初期臺灣文學思潮變遷與發展史,論從史出,文字通順,有理有據,結論較為客觀公正。
關於史料,徐秀慧多方蒐集史料,引用的文獻包括《臺灣文化》《臺灣新生報》《政經報》《民報》《人民導報》《自由報》《臺灣評論》《和平日報》《新知識》《文化交流》《中華日報》等。
關於分期,徐秀慧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將光復初期臺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關於地域,北部以臺北的《臺灣新生報》《民報》等報刊雜誌為中心,中部以臺中的《和平日報》為中心,南部以臺南的《中華日報》為中心。關於作家群體,臺灣本省籍作家有葉榮鐘、楊逵、龍瑛宗等,中國大陸來臺作家有許壽裳、雷石榆、黃榮燦、王思翔等。關於文學思潮,聚焦于臺灣文學的人民性與進步性,以及五四以來中國大陸新文學對臺灣文學的影響。
總之,《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是關於光復初期臺灣社會思潮與臺灣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
臺灣光復後,丘念臺籌組臺灣光復致敬團,臺籍士紳14人參加,包括臺籍國民參政員林獻堂、陳逸松。自1946年8月29日至10月5日,臺灣光復致敬團穿行中國大陸東西,于9月12日在陜西耀縣遙祭黃帝陵,代表600多萬台灣人民認祖歸宗。葉榮鐘撰寫“祭黃帝陵文”,抒發:“甲午不幸,乃淪倭寇,彈盡援絕,民主奮鬥,五十年來,慘苦痛疚,壓迫剝削,欺矇騙誘,嚮往故國,日夜祈救,八年戰爭,民族更生,舊恥盡雪,舊土重享,自由解放,全臺歡聲,宗功祖德,日月光明,時將周歲,特回告祭,稍致微敬。”臺灣光復致敬團的參訪活動是光復初期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次重要的文化融合,具有引領示範效應。
沿著先人的足跡,臺海北來,“稍致微敬”,徐秀慧教授研究光復初期臺灣社會思想與文學思潮,回到祖國大陸定居、工作。“回歸中國”,不僅僅是光復初期臺灣的回歸,是臺灣文化的回歸,也是學術研究的回歸,是臺灣本省籍學者的回歸,進而推進兩岸文化的融合。(作者:褚靜濤,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