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時 進智庫易受提拔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綠營的智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有的冠以智庫的名字,除了即將掛牌的民進黨智庫外,比較有影響的還有“新臺灣政策智庫”、“臺灣智庫”、“臺灣新社會智庫”等。除此,更多的是名字中沒帶“智庫”的智庫。其中,有的是叫基金會,還有所謂的 “四社一會”,被稱為“運動型智庫”;此外,綠營中被外界視為智庫的,還包括“群策會”、“臺灣管理學會”等。 現在的綠營智庫多而雜,但在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黃創夏看來,民進黨成立之初,扮演著街頭抗爭的角色,並不太注重政策研究。直到1997年的臺灣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獲得12個縣市長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掌握的縣市數量,執政之路突然展現在他們面前,此後綠營的智庫才開始多起來。2000年以後,這股風氣更是愈演愈烈。在陳水扁主導下,“臺灣智庫”于2001年成立。 “對於智庫,民進黨最初的想法是,過去沒有執政經驗,面對各種文官職能,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運作,所以需要智庫的幫助。”黃創夏說,套用扁的名言“一萬多個官位,我從哪找人去”,於是很多政治人物就想,我若搭上智庫,做幾個研究案,很可能就轉過去當官了,“於是這就激發了綠營內的‘智庫熱’,智庫也就成為一個過水單位”。
運作很燒錢 綠智庫不少已名存實亡
運作一個智庫是非常燒錢的,據黃創夏介紹說,民進黨家底本來就薄,2008年下臺、失去了執政資源後,財政上更是捉襟見肘,其黨內的智庫不少停止運作,僅剩下招牌而已。臺灣競爭力論壇秘書長謝明輝說,昔日響噹噹的“臺灣智庫”,近兩年的曝光率還不如臺灣競爭力論壇,“雖然他們背後有政黨支援,我們只是民間智庫,但我們活動比他們多。“臺灣智庫”除了政治上的,現在其他議題都沒有研究,慢慢地,它就不會被外界重視了”。 去年,財大氣粗的“獨派”大佬辜寬敏砸錢成立了“新臺灣政策智庫”,並親自出任董事長。在黃創夏看來,包括“新臺灣政策智庫”在內的綠營智庫,都遠沒有“中華經濟研究院”等藍營智庫那樣的規模,研究人員多是兼職或挂名的,一個智庫最多可能只有幾千萬的資金,只能偶爾開開研討會、寫寫報告。
常“不務正業” 淪為“天王”勢力擴張平臺
綠營智庫是民進黨的思想庫、人才庫,在民進黨決策中扮演一定角色。但謝明輝認為,不宜高估這種角色,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扁對黨政事務專斷,綠營智庫的研究成果被其採用的很少,“智庫人員只懂得埋頭寫報告,卻不問實施與否,逐漸地,民眾也不那麼重視他們了”。另外在這一時期,綠營智庫還常幹些“不務正業”的事。據黃創夏介紹,由於臺灣的“外交”環境較為特殊,扁的心腹邱義仁常用學術交流的名義,推動“智庫外交”,這也被稱為臺灣“外交”上的“第二軌道交往”。 民進黨下臺後,作為一個在野黨,它不需要為施政負責。黃創夏指出,一些綠營智庫偶爾跳出來“臧否時政”,他們只是彰顯所謂的“問題”,並不需要提出對策。即使提出對策,也常常很極端,缺乏可操作性,“這些智庫找幾個人來寫一寫報告,或召開記者會,民眾對他們也不會那麼認真”。 目前民進黨幾大 “天王”都有自己的智庫,如謝長廷前些年成立了“臺灣維新基金會”,遊錫堃組織了“臺灣管理學會”,呂秀蓮則有 “臺灣心會”。在外界眼中,這些智庫的政策研究分析功能很弱,事實上已基本淪為“天王”收羅、培養子弟兵的平臺。
設智庫推“兩岸論述” 蔡英文此舉宣示意義大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將主導創辦自己的智庫,她用參選新北市長所得補助金的2/3作為經費,成立民進黨智庫,將於23日正式掛牌。在謝明輝看來,蔡英文的目的就是利用智庫幫其選“總統”,智庫有三個功能:其一是為蔡英文參選撰寫各種政策白皮書;其二是這個智庫沒有 “臺獨基本教義派”進來,蔡英文若要來論述兩岸政策,彈性會比綠營傳統智庫大一些;其三是網羅各種人才為己服務。 這個智庫能否順利運作,進而達到蔡英文預期的效果,對此黃創夏頗不看好。“以現在民進黨的財力,決定著它不會是一個穩定研究的智庫,極可能又是研討會性質”,黃創夏進一步解釋說,若是研討會性質的,就不可能給民進黨提供一個完整、縝密的決策,都是學者,各執己見。“運轉一個智庫,如果經費都不足,怎麼做?不過,成立智庫的宣示效果是有了,就是民進黨開始重視兩岸政策了”。(來源:海峽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