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宋清輝:走向大陸是臺灣經濟突圍之道

2017-12-05 15: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由於臺灣地理的特殊性,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有限,客觀條件決定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以貿易為主,其中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以及產品的貿易,貿易方式也只能通過空運和海運。如果沒有大陸的對台貿易,那麼臺灣2016年的貿易逆差將會是175億元之多,對於貿易依存度極為重要的臺灣而言,沒有大陸及香港地區的貿易貢獻,臺灣經濟將陷入更多的困境。

  臺灣經濟曾經能夠成為亞洲四小龍,有多重因素在其中,例如臺灣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點就如同美國採取的方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臺灣經濟一度的騰飛就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然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會留下後遺症,即過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後,會導致經濟陷入滯脹狀態。

  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前,美國曾經還為臺灣提供了許多支援,這也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但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後,臺灣許多和實體產業相關的優勢開始減少,加上各類政黨相互的明爭暗鬥直接成為經濟發展的拖累,許多可能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都無法執行,還有許多本身就存在問題的政策直接導致了臺灣經濟陷入迷茫,讓臺灣經濟的不斷陷入困境。

  在困境之中,不少臺灣同胞考慮到可支配收入的購買能力已經不如以往,不少企業已經將工廠或主力方向,轉移到了擁有巨大潛力,以及為臺商提供多方面優惠政策的大陸市場當中。還有很多年輕精英認為大陸更有發展的前途和錢途,紛紛選擇轉移至大陸工作或是創業,將許多創造性思維、技術帶到了大陸。

  在人才和技術流失的過程中,臺灣政黨沒有把精力和重點放在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如何實現產業升級等有關對經濟發展的實質性工作當中。雖然說臺灣在前七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積累非常深厚的底蘊,其取得的某些成就依然強于大陸,甚至在國際競爭當中都處於領先地位。但若臺灣固步自封、不尋求更多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流失,優勢極有可能不復存在,如此一來,臺灣經濟極有可能陷入惡性迴圈。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類似這樣的情況已經給了我們諸多教訓。

  臺灣經濟突圍有很多方法,但無論方法如何,最為重要的是領導力量。如果臺當局只是為了自己站穩而不斷抨擊對方,通過嘴巴賺取所謂的民意而不是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再好的經濟突圍方法都無濟於事。

  臺灣經濟突圍之道,最重要在於當地執政當局對臺態度和對大陸的態度。只有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臺灣才能迎來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兩岸安定、和平發展的大環境下,臺灣才能在對外貿易中獲得各式各樣的機會,否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會因為臺灣的不穩定因素,放棄與臺灣的貿易往來。

  另一方面,臺灣需要重新對已有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改建。雖然臺灣在上世紀中後葉已經完成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但不少基礎設施已經處於極為殘破的地步,便捷性大大減弱,不僅不利於民眾和企業使用,反而有可能成為民眾和企業的負擔。若是不對已經的設施進行重建或改建,曾經的基建優勢很可能成為劣勢。

  另外,臺灣產業的轉型發展離不開大陸。雖然臺灣能夠通過海外市場如美國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料,但大陸會以更為優惠的價格、更加優質的品質向臺灣提供生產、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

  總結起來,臺灣經濟的突圍之道就共四個字,“和平”、“為民”。(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等書)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