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友:蔡當局推動“勞動移民”政策的意圖

2017-11-24 13: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勞動移民”會加劇臺灣勞工就業競爭性,減少他們尋找比較理想工作崗位的機會(圖片來源:網路)

  最近,臺當局“行政院”檢討島內缺工、缺才問題,以產業缺工嚴重為由,考慮開放“勞動移民”。賴清德強調:“談攬才不能不談移民政策”,指示相關部門提出具體有效辦法,創造友善移民環境。“政務委員”林萬億說,未來要處理計劃型“勞動移民”,從“新南向”各國開始,引進農業、漁業和長照人才為主。現在,蔡當局推動“勞動移民”政策主要有以下意圖。

  進一步吸引“新南向”等國家勞工、人才來臺灣效勞。早在1989年,臺灣當局為推動大型建設工程就開始引進外籍勞工。1992年,臺灣“立法院”放開民間產業聘雇外勞。此後,大量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籍外勞通過雙方仲介進入臺灣。截止2016年底,臺灣的外勞人數突破60萬。蔡當局推動“勞動移民”政策,眼下主要是針對 “新南向”國家。如果將在臺灣打工的“新南向”等國家的外勞,移民到臺灣,讓他們逐步享受臺灣公民的政策待遇,那他們的工作範圍就可能更廣、薪資也會更高,遭受挫折和困難也會減少,不僅有利於穩定他們在臺灣服務,也能吸引更多的“新南向”等國外勞來臺灣效勞。

  進一步吸引臺商和外商來臺灣投資發展。臺當局“勞動部次長”廖惠芳說,到今年2月底,臺灣產業空缺數約23萬3000人。11月10日,臺當局“臺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過去以來專業人才來臺增加非常緩慢,只有3萬2000人左右,但臺灣在海外工作的約有72萬人。由於臺灣缺勞工、缺人才,臺灣發展空間嚴重受限。蔡當局基於經濟是基礎,是增加就業、稅收、發展民生事業的保障的考量,也知道光呼籲臺商返臺投資、外商來臺投資還不夠,還必須解決缺勞、缺人才等實際問題,於是推動“外勞移民”政策規定,以改善外勞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穩定和壯大外勞人數,讓臺灣現有的臺商和外商安心工作、舒心生活,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臺商和外商來臺投資發展,真正做到臺商、外商引得來、用得著、留得住。

  進一步增加外勞作為臺灣拓展“外交”的籌碼。民進黨當局把外勞作為拓展“外交”籌碼由來已久,陳水扁當年多次打“外勞牌”謀求政治利益,先後停止引進菲律賓勞工、印尼勞工,以威脅這兩國政府答應其“外交”需求。2004年12月,當時的臺灣當局“勞委會主委”陳菊提出要去泰國活動的申請,結果泰國只發給她“觀光簽證”,而不是“禮遇簽證”。臺當局氣急敗壞揚言要凍結引進外勞,並將泰國勞工申請案的申請天數從7天延長到60天。蔡當局推動“移民”政策,讓更多的外勞在臺灣做事、落戶,就可以比當年陳水扁更能以外勞作為與相關“新南向”等國家的溝通對話、協商談判、“拓展外交”的籌碼,來拓展所謂的“國際空間”帶來自己的政治利益。

  進一步培植臺灣的“臺獨”民意基礎。蔡當局上臺以來,以“維持兩岸現狀”為迷魂藥,以“親美媚日反中”為戰略,以“去中國化”為路徑,試圖實現“柔性臺獨”。然而,蔡當局推動“柔性臺獨”的行徑讓臺灣付出了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巨大代價。而“新南向”等國家的外勞,在赴臺之前,一般對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或關係性質不太關注,也沒多少興趣,甚至對此存在模糊乃至錯誤認識。根據臺灣官方統計,臺灣以東南亞為主的新住民二代約36萬人,有東南亞血緣的人口已近百萬。蔡當局推動“外勞移民”政策,公開強調不包括大陸,讓大量的東南亞等國家的外勞到臺灣工作、落戶、生活,接受他們的“臺獨”教育,可以讓他們比較簡單的在頭腦中逐步形成臺灣跟大陸歷史上沒有什麼關係的“臺獨”意識,並將這種“臺獨”思想傳授給下一代,從而培植更大的“臺獨”民意基礎,進而以“臺獨”綁架民眾、以“臺獨”作為牟取更多政治利益的工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蔡當局推動“外勞移民”政策,對臺灣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主要包括:加劇臺灣勞工就業競爭性,減少他們尋找比較理想工作崗位的機會;提高臺灣企業對廉價外勞的依賴,降低臺灣企業增加投資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意願;緩解臺灣企業調漲員工薪資的壓力,延長檯灣員工的低薪期;由於外勞跟臺灣民眾存在語言障礙,了解臺灣的相關政策也困難,有可能因為溝通不暢成為臺灣社會的安全隱患。因此,此舉也許對臺灣不是福,而是禍!(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