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今天發表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的文章,分析了“臺灣主體意識”的由來和發展。
李家泉說,讀蘇嘉宏教授所著的《我們都是外省人》的第二章,有一節專門談了“臺灣主體意識”問題,我覺得頗有現實意義。
蘇說,“臺灣主體意識”的提出,“可能初見於臺灣旅日學者戴國輝教授所稱的‘臺灣主體性’”。戴長期僑居日本,他援引“日本學者針對二戰後美國軍事佔領下的日本人民重新建構其國家尊嚴、民族認同,而非一味地依附美國,以美國價值來看待世界”,從而“反思創造出來的‘主體性’一辭”。李登輝主政後,接受了這個詞彙,自然“隱含反美、反共等排除臺灣外部外來干擾”、“ 嘗試走臺灣自己人的道路”意思,後來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就逐漸演變為“臺灣主權獨立”的意識了,並使之成為搞“政治投機語言”。
筆者曾發表一篇題為《六十年來“臺灣意識”發展面面觀》一文,﹙見《百年潮》雜誌2008年第二期﹚,並在這篇文章中把“臺灣意識”歸結為“臺灣意識——臺灣主體意識——臺灣主權獨立意識”三個階段,應該說它和蘇教授的看法是一致的。“臺灣意識” 是在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地方意識,曾含有不同或排斥日本異族的意思,後來又主要是反對國民黨的高壓統治的,只是到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才被逐漸演變成“臺灣主體意識” 和“臺灣主權獨立意識”,從而變成了不僅反國民黨,也反共產黨,反中國大陸,反兩岸統一,大搞“去中國化”。這自然是一種“質變”。
在“臺灣意識”發展到“臺灣主體意識”後,所謂“本土——非本土”、“ 本省——外省”、“ 愛臺——賣臺” 等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言論,已充斥臺灣各個領域和媒體。國民黨過去在島內搞的是“白色恐怖”,這時已變成“綠色恐怖”了。至於所謂“臺灣主權獨立”概念,表面上是民進黨1999年5月在“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就已提出,但實際上作為臺灣島內壓倒性的輿論,則是在民進黨的第二次主政以後。陳水扁自2006年“元旦文告” 和“春節講話”,大講“臺灣主體意識” 路踐之後,更進一步在“文宣” 中將之提升到“臺灣主權獨立”的新高度,強調臺灣“早就是事實上的主權獨立國家”。這樣,島內的族群對立、藍綠對立,以及兩岸關係的對立就更嚴重了。
蘇教授在談到臺灣選舉時說:“雖然陳水扁反覆強調‘臺灣主體意識’,攫奪選舉時站在臺灣這一邊的發言權,試圖將民眾推向中國那一邊’,‘臺灣主體意識’不過是在選舉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政治詐欺口號或手段,卻從不見過程有任何‘臺灣主體意識’的深論與具體內容。”這實在是一針見血的話,無論是“臺灣主體意識”,還是“臺灣主權獨立意識”,陳水扁等主要還只是藉以作為一種選舉或政治鬥爭工具。一切是為了搶選票,搶政權,有選票就能上臺,上了臺就能搞錢,至於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福祉,上臺後就全忘了。
直到目前為止,臺灣的“主體性”和“主權獨立” 一類話,在民眾中還是頗有欺騙性的。蘇教授提出:大陸在這個議題上,“如何在‘和平發展、解放思想’的新思路上加以詮釋”,是很多人所”關注”的。這對我個人很有啟發。關於臺灣“主權獨立” 問題,胡錦濤主席回答得已經很清楚了,那是“主權和領土再造”,是不能允許的。至於臺灣“主體性” 問題,我看只能是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主體性”,而脫離一個中國的所謂“主體性”,那就是“臺獨”,是必須堅決反對的。
總之,我看了蘇嘉宏教授這本書,受益良多,蘇教授年輕,又是本土人,家住南部高雄,至少有“人和、地利” 優勢,得天獨厚,但願能在兩岸關係上有更多的著述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