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湜教授:兩岸學術合作值得期待仍需努力

時間:2008-01-21 08:05   來源:中新網

  臺灣陽明大學前校長、臺灣潤泰集團醫療事業體系執行長張心湜教授(中)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兩岸學術界相互交流的障礙已基本消除,但開展具體合作的人為障礙還在,實質性學術合作目前尚無從談起,兩岸學術合作值得期待、仍需努力。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中新社臺北一月二十日電 題:張心湜教授:兩岸學術合作值得期待仍需努力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陳立宇

  與兩岸學術交流的日益熱絡和密切相比,兩岸包括醫學教育、臨床科研等領域在內的實質性學術合作目前尚無從談起。臺灣陽明大學前校長、臺灣潤泰集團醫療事業體系執行長張心湜教授近日在臺北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兩岸學術界相互交流的障礙已基本消除,但開展具體合作的人為障礙還在,合作值得期待,仍需努力。

  從一九九○年應吳階平邀請首次赴大陸訪問交流後,張心湜就頻繁往來于兩岸之間,每年至少一到兩次,多則四至五次,並於二○○一年當選為臺灣地區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兩岸交流之初,雖然說的都是漢語,但因為學術界有不少專業詞彙不同,而導致互相聽不懂甚至鬧出笑話,就像大陸說“一般教育”,臺灣稱“通識教育”,臺灣說“鐳射”,大陸叫“鐳射”等等。通過兩岸學術界十多年的相互往來、增進了解,現在這樣的交流上的障礙都已經基本消除。

  自一九九六年起,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每年一次由兩岸及香港輪流舉辦,第一次在長江三峽舉行,時任陽明大學校長的張心湜率團參加,臺灣醫學教育領域二十多人與會。這個研討會每年確定一到兩個主題,剛開始是兩岸及香港的同行互相交朋友,後來就逐漸進入學術交流的正題。到去年,臺灣已經四次舉辦該研討會。張心湜稱,臺灣醫學教育二○○二年就被美國教育部正式承認,而大陸和香港至今尚在努力,因此,醫學教育方面臺灣在兩岸及香港當中要領先一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兩岸間開展研討交流,大陸受益可能更多一些”。

  作為臺灣資深泌尿外科專家,張心湜教授每年都要邀請大陸泌尿科醫師參加臺灣泌尿科年會,並到島內各地交流參訪,早自一九九五年,至今已邀請大陸同行兩百多人次來臺。他認為,兩岸交流的真正好處和最大好處,就是相互間增進了解、不再互相猜忌,對民眾而言,這比專業領域的合作更重要。

  張心湜坦言,兩岸術同行不斷交流、慢慢融合,相互通報各自研究情況,交流上早沒有隔閡,但到目前為止,受人為的政治因素影響,兩岸學術同行還一直處在認識、交流階段,具體合作無法展開。“兩岸學術同行當然期盼合作,大陸有大陸的長處,臺灣有臺灣的優勢,兩岸合作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兩岸學術合作的難度很高,並不是合作本身,而是人為的政治因素影響,他希望兩岸有智慧的政治家能運用政治智慧,儘快排除不必要的人為障礙,推動兩岸學術界在良好交流局面的基礎上開展互惠合作,以攜手發展、共同進步。

  張心湜原籍河北、生於湖南,八歲時隨父母來臺,從事醫學教育三十多年、臨床治療近四十年,是臺灣資深醫學教育專家和享有盛譽的泌尿外科權威,如今他是公職已退而未休,擁有諸多頭銜,還要經常為泌尿科患者做手術。

  談到通過學術交流對大陸的印象與感受,張心湜就其所熟悉的領域直言,醫學教育方面大陸還沒有和國際接軌,大陸醫學院現行學制較雜,有五年制,也有七年、八年制,而且是大班教育和填鴨式的被動教育;在臨床治療方面,大陸醫院一是普遍缺乏管理,二是整體服務精神不夠。“這兩方面臺灣有些好的做法,似值得大陸同行參考和借鑒”。

  “除西藏及少數地區外,大江南北我都去過了,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京滬,最多的機構是高校和醫院”。張心湜表示,他的願景,就是期盼兩岸政策環境得到改善,兩岸學術界既能增進交流,又能加強合作,以促進兩岸共同繁榮與發展。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