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新華社記者車玉明、周英峰、王優玲)過去的5年間,我國順利度過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新華社記者選擇過去5年對外開放領域的十大事件,並請專家進行點評,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開放型經濟在新時期發展的不凡歷程。
圖表:互利共贏五年間--對外開放十大事件 新華社發
銀行業向外資全面開放
2006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所有過渡性措施到期,中國銀行業也於此日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全部取消。2007年,21家外國銀行將在華分行改製成為法人銀行。中國銀行業在全面開放一週年後,也開始加快“走出去”步伐,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拓展。與此同時,中國也加快了交通運輸、電信與資訊服務、金融、文化旅遊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進程。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陳學彬:面對國際競爭,真正建立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的防範和控制,深化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把握未來主動權的關鍵。
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
2008年1月11日,海關總署發佈,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兩萬億美元,達到21738億美元;2004年以來繼續位居世界第三位。
這一數字,是2002年的3.5倍。過去的5年,是我國歷史上外貿進出口發展最快的時期,進出口總額在2004年已突破萬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餘額2007年末達到1.5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進出口貿易規模和儲備資產天翻地覆的變化,標誌著中國徹底擺脫了外匯缺口等約束,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那屬於“成長的煩惱”,我們有信心克服。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啟動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截至2008年2月15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7.1763元。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超過13%。
人民幣匯率的適度調整,保持了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穩定,對周邊國家經濟的穩定也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和亞洲經濟的穩定,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資本項下可兌換。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金融專家譚雅玲:這兩年人民幣保持小幅升值,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升值是人民幣匯率改革市場化的體現,但是步伐不應過快,中國必須對其中隱藏的風險加以防範。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啟動
2006年9月20日,根據兩國首腦達成的重要共識,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每年兩次的對話迄今為止已舉行三次,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
中美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發展潛力大,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主流。隨著經貿合作的深入,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已成為兩國就事關雙方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經濟問題進行探討的重要平臺。中美雙方通過對話,積極解決經貿關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摩擦,推動了雙方務實合作。中美兩國已互為對方第二大貿易夥伴國。2007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3020.8億美元。
此外,中國已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首先是解決中美雙邊問題的機制,同時作為對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也具有其世界意義。
內外資企業統一所得稅稅率
2008年1月1日,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開始施行,內資、外資企業開始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我國從此逐步告別企業所得稅“異稅”時代,稅收優惠由過去的區域優惠為主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這傳遞出我國在利用外資方面的政策新導向。
從頒布新的利用外資五年規劃,到2006年發佈外資並購新規,到通過企業所得稅法,再到發佈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我國旨在提高利用外資效益的努力方向日趨清晰。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裴長洪:從“兩稅合一”改革的內容來看,中國對待外資的態度已經轉向“更重品質”的高級階段。
廣交會更名
2007年4月15日,第101屆廣交會正式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標誌著中國20多年來以擴大出口為支撐點之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轉型。
近年來,在外貿出口強勁增長拉動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鉅額貿易順差、外匯儲備過高和宏觀經濟失衡等問題。我國正處於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新的歷史時期,“出口至上”的戰略終結已是不爭的事實。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廣交會更名為國外的優秀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的渠道,是努力實現進出口平衡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精神,將進一步豐富廣交會的內容,擴大廣交會的影響,提高廣交會的國際化程度。
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新規定實施
2006年8月8日,商務部發佈修訂後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這個于當年9月8日開始實施的規定,其亮點之一是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股權交換並購境內公司,為外資並購國內企業拓寬了渠道和手段。同時,開拓了境內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的渠道並加強了相關監管。
針對美國凱雷並購徐工、法國賽博並購蘇泊爾等外資並購案引起的對國家產業經濟安全的一些擔心,發展改革委表示,我國將規範外資並購管理,儘快研究制訂外資並購管理規定,並建立跨部門的外資並購安全審查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外資並購如果在法律和政策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性,並購行為就可能損害國家根本利益。當然,市場的行為和作用是要保護的,不能草木皆兵,最終是依法辦事。
中國企業最大一筆海外投資完成
2008年2月1日,中國鋁業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獲得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現有股份,交易總對價約140.5億美元,這是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2007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為187億多美元,比2002年增長7倍,投資總額從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還處於初步階段。國家將從完善政策環境、培育市場主體、鼓勵企業依法經營、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等四方面支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
市場經濟地位首次獲發達國家承認
2004年4月14日,紐西蘭成為第一個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此後,包括澳大利亞、瑞士等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76個國家已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近五年來,“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運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比重分別為95.6%、97.7%和91.9%;政府價格決策和管理行為更加規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紐西蘭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具有示範性作用。在堅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努力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
啟動自貿區談判
2005年7月20日,中國與東盟開始對原產對方的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全面啟動。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自貿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目前,我國正在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涵蓋我國外貿總額的1/4。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鐘正岩:近年來,全球自由貿易區發展勢頭迅猛,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提到與多邊貿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優先的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就為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