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及港澳業者攜手推動華文出版走向全球

時間:2008-09-23 07: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9月22日電(記者秦大軍 陳鍵興)正在臺北參加“紀念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動”的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業者表示,“華文熱”在全世界興起,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出版業要抓住機遇,整合優勢和資源,共同推動華文出版物走向全球。

  華文出版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加

  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和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牽頭主辦的第13屆華文出版聯誼會議是“紀念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子活動。大陸代表團團長柳斌傑指出,近年來,世界上學習華文的熱情日益高漲,這是兩岸出版人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巨大機遇。兩岸出版業應聯合起來,共同拓寬華文出版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臺灣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表示,華文學習日益受重視,連《羅傑斯給女兒的十二封信》都強調,讓孩子從小說寫中文是最重要的人生投資。他說:“假以時日,華文出版全球影響力指日可待。”

  臺灣出版業者楊榮川表示,世界上使用華文的人士約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這為華文書籍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市場。他說:“‘中國熱’在世界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加大了華文書籍需求的迫切性,如此龐大的市場將吸引全球出版商的目光。”

  “探討華文出版在全球化發展下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非常重要且及時的課題。”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長陳萬雄認為,華文圖書出版現在面臨最好的時期,在這關鍵時刻,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出版業者應“抱持更開放的胸懷,對歷史有更大的擔待”,推動華文出版儘快走向全球。

  在“紀念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動”臺北市主展場,記者見到幾位臺北市民在挑選大陸書籍。一位陳姓書友對記者說,幾千年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這為華文出版提供了“用之不盡的文化寶藏”,“沒有理由不積極把中國人寫的書推向世界”。

  業界勾畫華文出版走向世界的“路徑設計”

  華文出版如何才能早日走向世界?多位業者紛紛從市場分工、行銷策劃、創意原創、品牌建設等方面出謀劃策,提出各自看法。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陸國燊分析說,目前華文出版物多集中于某一兩套書,遠遠未整合成具有自己特色、理念、品種的企業,“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出版業者應凝聚力量,打造以國際市場為目標、跨區域的出版集團”。

  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的劉筱燕說,在版權銷售上,華文出版一直沒有專業的隊伍協助海外行銷,而“專業銷售隊伍在出版和中華文化的認識上是同等重要的。”她舉例說,《狼圖騰》在海外銷售最初十分看好,但因為外國讀者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有極大差異,難以真正理解《狼圖騰》,海外經銷商也無力承擔文化解讀任務,《狼圖騰》銷量最終受到影響。

  許多業者都分析談到原創性對推動華文出版走向世界的重要性。中信出版社社長王斌認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出版市場都呼喚文化的多元競爭。華文出版對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應該有更清楚的認識,加強本土原創作品的培育,提高創意水準。

  華文翻譯,期待更大合作

  華文出版有兩層範疇,其一是華文作品出版,其二是華文作品翻譯出版。前者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市場,後者市場更為廣闊,但面臨困難更多。多位業者表示,漢語博大精深,外文翻譯很難“傳神到位”,這直接影響外國讀者接受華文作品的熱情。“‘夫妻肺片’‘宮保雞丁’等菜名都很難翻譯準確,可想而知翻譯《老子》《論語》等有多難。”

  據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現今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到2010年有可能增至1億。

  “華文出版並沒有同華語熱隨之起舞。”劉筱燕說,龐大的華語學習者數量,並不直接意味著他們將會成為華文出版物的消費者,因為“這些學習者對於華文廣泛的閱讀是困難的”,從而“難以享受到華文原著的樂趣”。

  如何按照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又能真切表達原有作品的意義,是目前華文出版物外譯的最大困難。劉筱燕認為,翻譯者既需要具有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還要對異域文化有相當了解,有很高的外語水準。在臺灣,華文作品翻譯通常是由教授英美文學的大學教授操刀。

  一些業內人士對海峽兩岸及港澳加強漢語翻譯人才的培訓與交流抱有極大的期待,並對此建言獻策。

  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出版交流正在走向成熟,向深層次務實發展,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出版業走向世界前景可期。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