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陳江會預備性磋商日前達成初步共識,未來“陸資赴臺”投資,將採一般性、漸進式開放。之前,臺當局對“陸資赴臺”多有限制,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加深,島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民眾認識到“陸資赴臺”的重要性,曾對“陸資赴臺”多有限制的臺當局也開始制定具體規劃呼應民意。
民意積極
4月19日,臺“陸委會”公佈民調顯示,對於“陸資赴臺”,有79.9%的民眾認為應該有限度地開放。
為了解民眾對大陸資金赴臺投資的看法,“陸委會”委託柏克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在4月8日至11日進行調查,訪問臺灣地區20到69歲的民眾,有效樣本為1067份。
“‘陸資赴臺’可以增加我們的就業。”受調查民眾有48.7%認同此看法,只有23.7%的民眾認為會減少就業機會。民眾對“陸資赴臺”的積極歡迎態度,讓對“陸資赴臺”大肆唱衰的民進黨大跌眼鏡,士氣下挫。
之前,“陸資赴臺”一直受到臺當局的多重限制,到2006年底,大陸對臺直接投資只有2000萬美元,聯想及天獅集團以海外分支機構的名義,進駐臺北101大廈;知名的餐飲品牌如譚魚頭、小肥羊等,也在臺開業。另據報道,有些大陸公司通過在香港設立公司的方式,迂迴進入或借第三地私募基金模式在臺投資。
三階段開放
民意積極,臺當局也做出進一步動作。就開放陸資赴臺投資製造業事宜,臺“經濟部”工業局已與大陸完成第一階段磋商,端出60余項優先開放清單。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經濟部”原規劃一口氣大範圍開放島內製造業供陸資投資,但“陸委會”擔心衝擊過大,決定分三階段開放。投資項目將比照僑外資,實行業別管制,而不採取開放臺廠赴大陸投資的貨品別。基於同等的原則,限制登陸投資的面板和半導體產業可能不在開放之列。
目前,臺方在製造業212項中選定其中三成、合計約60余項行業,列入第一階段優先開放名單。而大陸方面將就臺方的清單展開評估,討論出雙方都可接受的第一階段開放陸資赴臺清單。
大陸方面表示,臺當局營造更有利的投資環境,做好對陸資的權益保障,將有利於消除大陸企業的疑慮,增加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的信心,有利於兩岸經濟實現共同發展,互利雙贏。
注入活水
島內輿論樂觀表示,在臺灣經濟活動日現疲態、民間消費意願低落的情況下,適時引進陸資來臺,對活絡臺灣總體經濟有正面的作用。
但也有輿論表達一些疑慮,如擔心“陸資赴臺”會不會造成臺灣技術外流?會不會反而導致臺灣資金過剩?會不會干擾臺灣股市?會不會入臺投資不久就撤資?
對此,島內有媒體說,這些都是杞人憂天。“我們可以看到,經過一年的努力,馬當局的兩岸政策逐漸開花結果,與大陸良好的經濟互動,讓臺股擺脫陰霾,外銷降幅趨緩,請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開始減少,到臺灣旅遊的大陸客逐月增加。”“這難道不是大家樂見的嗎?臺灣需要更大氣、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況。”
也有媒體表示,“陸資赴臺”涉及方面較多,必須經過週密規劃、協商才能達成共識。“陸資赴臺”涉及的投資項目、行業、金額,形式廣泛,也牽涉到資金流動、大陸白領階層來臺就業、隨行家眷工作、子女就學、醫療等相關議題,更涉及雙方法律規範。“‘陸資赴臺’終歸是利多於弊,我們當然支援,也希望在今年年底就能夠實現,為臺灣的經濟注入活水。”(本報特約記者 董 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