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的話題近來比較熱,但無論是CECA(綜合經濟合作協定),還是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都受到臺灣內部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和非議。在本來最容易找到交集的地方,卻舉步維艱。在大陸,人們熱議拉動內需、解決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良策,各行各業都在鼓足信心,爭取今年GDP達到8%。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金融風暴的來襲,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以出口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臺灣,自然訂單減少,出口驟減,面板業的處境就是一例。經濟差,消費低,內需市場小,失業及社會問題自然顯現。
為此兩岸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如何能在排除政治干擾下,兩岸共同合作,使不利經濟的影響化為最低?臺灣《工商時報》有一篇社論《實事求是建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筆者認為不失為尋求共識和交集的理性觀點。我們不要耗時于套用什麼模式,不要陷在姓“社”姓“資”,姓“統”姓“獨”的爭論中,應只爭朝夕趕快解決影響兩岸經濟發展的障礙。世界經濟的法則,已經是“快魚吃慢魚,群魚吃孤魚”,臺灣的經濟如繼續單打獨鬥,空轉內耗下去,可能會被邊緣化。根據WTO的相關準則,臺灣首先要考慮解決兩岸貿易正常化的問題。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討雙贏的諸問題。當前,兩岸要從產業合作著手,選擇若干優勢互補產業,發展自主品牌,做大做強,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連戰先生所說的“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是前瞻性的戰略思維。現在,全世界都看中中國大陸的市場和發展潛力,臺灣若不能搭此快車,以大陸為腹地來發展經濟,將錯失良機。
經濟,本是兩岸和平發展有交集點的最佳選擇,兩岸企業界人士早已開始合作,他們老是走在政策的前面。兩岸人民的需求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政治人物只能順應形勢,多做些符合人民意願的事情,才能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援。■ 樂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