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佈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以及職工平均工資等數據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議論。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統計數據與個人感受不一致,是許多國家統計工作面臨的難題,我們從來都歡迎社會各界對統計數據的批評和質疑,也一直在認真聽取和分析大家的意見。
據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的介紹,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現金收入一直採用的是抽樣調查方法,調查的制度方法是科學的、與國際接軌的,操作是規範的,樣本是有充分代表性的。雖然有些網友認為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跑贏GDP增幅”,但其實這兩者都受國際金融危機較大影響,出現了近6年來的最低增長幅度。
農村居民收入:每人平均增加205元的組成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張淑英介紹,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現金收入每人平均2733元,同比增加205元,增長8.1%,增速同比下降11.7個百分點,增速為近6年來最低。“上半年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增速的大幅回落,說明金融危機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她還進一步解釋了每人平均增加205元的組成。
在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8.1%中,有2.9個百分點來自工資性收入增長;3.1個百分點來自家庭經營收入;0.3個百分點來自財產性現金收入;1.8個百分點來自轉移性現金收入。
中央及各地加大投資力度,拉動了本地務工及外出務工形勢的逐步好轉。上半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每人平均954元,增加74元,增長8.4%。家庭經營收入上半年為每人平均1512元,增加79元,增長5.5%。其中,由於豬肉等價格的大幅下跌,導致農村居民出售牧業產品得到的現金收入每人平均減少38元,下降8.4%。農村居民出售種植業產品的現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每人平均達651元,增加76元,增長13.1%。此外非農產業生產經營保持穩定增長,每人平均369元,增加33元,增長9.8%。農村居民財產性現金收入每人平均78元,增加7元,增長9.9%。
上半年農村居民轉移性現金收入大幅增加,為每人平均189元,增加45元,增長31.4%。轉移性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一是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繼續加大和提前到位,上半年農村居民獲得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每人平均達57元,增加18元;二是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政策範圍進一步擴大,中央今年提高了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和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標準,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並逐漸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僅報銷醫療費和領取最低生活保障兩項就使每人平均增收6元;三是離退休金、養老金及救災款等增加較多。
張淑英司長還將農村居民收入數據與其他相關數據進行比較。首先與消費支出的比較。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數據與收入數據高度相關,並且住戶不會多報、外界不太關注,相對不受干擾。上半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金支出每人平均1634元,增加149元,增長10.0%,增速比收入高1.9個百分點。其次,與貧困縣收入的比較。一般來講,扶貧重點縣主觀上沒有抬高收入增速的動機。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貧困監測調查顯示,上半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現金收入每人平均1392元,增加119元,增長9.3%。這一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個百分點。她認為,這些分析說明,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8.1%是有現實支撐的,調查結果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城鎮居民收入增長:791元背後的原因
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總收入9667元,其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91元,增長9.8%,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4.6個百分點,也是近6年來同期增長幅度最低的。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魏貴祥分析了增加791元背後的原因。
在上半年城鎮居民收入9.8%的增長幅度中,工資性收入是主要部分,增長11.1%,佔總收入的比重66.1%,拉動總收入增長了7.4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增長16.0%,佔23.5%,拉動總收入增長3.6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增長3.9%,佔總收入的8.0%,僅拉動總收入增長0.3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增長9.1%。
上半年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639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41元。據魏貴祥司長介紹,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政策性增資引起的:第一,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從2008年5月起兌現績效工資,從2006年7月1日補發”的有關規定,各地一般從2008年底或2009年初落實該政策,大量參公管理事業單位人員和中小學教師陸續增加、補發工資,從而帶動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第二,2007年開始實施的規範津補貼的工資改革,各地落實政策時間不一,特別是各地市、縣(區)一級真正落實到位一般是在2008年下半年或者2009年上半年。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出臺了自2009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規定,使各地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出現較快增長。同時,政府轉移性支付力度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擴大,增加了對無收入、無社保群體的救助範圍和力度,社會救濟收入增長22.5%。此外,部分地區調高了各類社會保障標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24%。
魏貴祥認為,在國家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高個稅起徵點等政策的影響下,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與其他有關數據也是相匹配的。例如,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6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5.36萬億元,比2008年底增長了14.2%,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8.2%。至於有人質疑為何個人所得稅增速低於可支配收入增速,他解釋到,國家採取的提高個稅起徵點,以及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投資者取得的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政策,雖然減少了或不增加國家個稅收入,但卻恰恰提高了城鎮居民收入,這也是中央為應對金融危機、讓利於民,加大保民生政策力度的體現。因此,簡單地用個人所得稅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進行比較是不科學的。
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最大問題仍是統計範圍太窄
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638元,與去年同期的12964元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長12.9%,同比增幅回落5.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司司長馮乃林說:“今年上半年平均工資增幅為2001年以來最低,說明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
他進一步說明道,由於工資增長的剛性和工資發放的滯後性,造成了工資增長並不像其他經濟指標那樣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中,處於工資低端的崗位和企業減少,而處於工資高端的崗位和企業變化較小,也是造成平均工資數據仍然上升的一個原因。根據測算,在上半年全國平均工資增長12.9%中,企業貢獻了7.9個百分點,事業3.5個百分點,機關1.5個百分點。
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遭受非議最多、也是與個體感受差別較大的一個指標。馮乃林司長說,現行工資統計制度確實存在缺欠,主要是統計範圍過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只分國有和集體,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們已相繼補充了股份制、外資等類型的單位,但仍沒有將城鎮私營單位、個體工商戶納入工資統計。也就是說,在我國約3億城鎮就業人口中,大約只有1/3約1.3億人納入了工資統計的範圍。
國家統計局已經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從2006年開始進行工資統計制度改革,已經對城鎮私營單位工資統計開展了試點,2008年私營單位的數據已經有了初步結果。由於平均工資是社會保障和國家賠償等政策的主要依據,就私營單位工資數據的使用和公佈問題,國家統計局正在與有關部委協商。關於如何對雇工人數較多的個體工商戶進行工資統計,也正在加緊研究。(本報記者 朱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