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在新中國即將迎來60華誕之際,海外媒體近期紛紛撰文評論中國的快速發展,其中“中國模式”是外媒熱議的話題之一。
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題為“中國模式的勝利”的文章說,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在30年前,它甚至進不了前10名。中國的經濟規模過去只是美國的6.4%,如今將近美國的三分之一。去年8月成功舉辦奧運會和10月完成首次太空行走,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信心和自豪感。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網站刊登文章說,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基於令人矚目的數據。長期看,中國近30年來年均10%的經濟增長率主導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革命。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使其人民物質生活水準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
美國《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金融危機是對中國模式的重要考驗。但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已有許多經驗值得西方學習,比如在金融監管問題上中國一貫採取保守態度,抵制西方要求效倣其銀行和資本市場運作模式,奉行銀行應是實體經濟的“推動者”而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財富創造者這一原則,從而抑制了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如果中國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成功釋放內需,實現經濟轉型,創造可持續的發展動力,中國經濟將取得新的成功。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大。由於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複製,但可借鑒中國模式背後務實主義的哲學思想和根據自身國情探尋發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對發達國家而言,中國互利夥伴式的對外發展援助模式,應引起西方習慣採用“捐助——接受”式思維的深刻反思。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亞歷山大·薩利茨基在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網站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在相對較短時間內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世界經濟“重量級選手”的成就,這使我們更加關注中國的現代化模式。
英國《泰晤士報》載文指出,中國模式的成功將深刻影響國際體系轉型的軌跡和方式。文章說,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集體超越發達國家成為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引導者,將是近代史上最顯著的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和權力轉移,中國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英學者表示,中國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塑造國際規範和建立貿易、金融、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制度的進程中,已成國際秩序變革中的關鍵“玩家”。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世界上很多人深受啟發,中國模式備受關注。發展中國家領導人正將目光轉向中國,尋找擺脫自身發展困境的道路。從委內瑞拉到越南,中國模式的吸引力隨處可見。伊朗、敘利亞和其他中東國家邀請中國專家給高級官員和學者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