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談31項措施:蔡當局要有胸襟 不要小鼻子小眼睛
馬英九在東吳大學演講。(圖片取自臺媒)
台灣網3月20日訊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卸任後,于2016年開始在臺灣東吳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道,一名大陸學生上周在課堂上向他提問對大陸日前公佈的31項措施有何想法,馬英九表示,蔡當局應該好好研究這31項措施,“要有胸襟才能有長遠發展,不要小鼻子小眼睛”,兩岸要多交流。他還以過去大批臺大生赴美發展後再回臺貢獻為例子,表示臺灣不應該擔心人才流失。
馬英九在回復提問中表示,這31條措施有部分跟當年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同,“大陸現在不要求臺灣反饋,而單方面去做”,臺當局應認真研究這31項措施,哪些能讓雙方交流更深入擴大,這才比較能抓住兩岸交流重要因素。他並強調,“我一向主張兩岸的交流跟互動應該擴大和深化”。
馬英九認為,原先兩岸兩會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很重要的管道,可惜在臺灣立法機構沒有通過。他也表示不擔心大陸的31條措施帶來臺灣人才外流的問題。他提及當年念大學時,很多臺大生都去美國,但他們發展成熟後就回臺貢獻了,如新竹科學園區就是這些赴美人才當初帶錢帶技術回臺發展的。
針對目前臺灣高等教育人才的就業情況不理想,馬英九舉例,有些臺灣博士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去賣炸雞排,“賣雞排當然很好,但不需要都是博士,所以大陸需要臺灣人才就去”,他認為這不僅解決臺灣博士的失業問題,還可加強和大陸的交流。馬英九說,“臺灣應該開放,才能帶來興旺,閉鎖(會)帶來萎縮。”他敦促蔡當局要有胸襟,才有能讓臺灣長遠發展,不要小鼻子小眼睛。
國臺辦等29個部門在2月28日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其中關於為臺灣民眾赴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民眾同等待遇等共31條措施。
臺灣《遠見雜誌》日前一項針對31項措施的民調顯示,島內所謂18歲至29歲的“天然獨”世代,對大陸的看法已有轉變。在10年前的同類調查中,“天然獨”認為大陸對臺不友善的比率高達5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但10年後的今天,持相同看法的下降至39.8%,變為所有年齡層中最低。友善佔比也從35.5%增至40.8%,成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更有近六成(59.6%)願意到大陸發展。(台灣網 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