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郭臺銘談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是趨勢也是考驗

時間:2011-12-12 09:10  來源:新華網

  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近來公佈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後,引起外界矚目。其中,也有部分質疑聚于一點——如此大規模的機器人投入生產後,將會對企業用工造成何種衝擊?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不久前在考察富士康山西晉城園區時說,去年,富士康在晉城研發的機器人已經下線,今年這一園區的機器人產能將達到一萬台,三年後達到百萬台。2016年,富士康科技集團將在山西晉城建成“世界最大智慧化機器人生產基地”。

  相關人士透露,未來在某些車間,機器人將扮演生產的“主角”。今後五年,富士康機器人項目在晉城的投資將達到90億元,產值可突破500億元。

  設想“機器人戰略”若能如期完成,三年後,富士康機器人規模與當下富士康員工的數量幾乎相當。業內專家預言,大批機器人上崗後,短期內將擠佔人類崗位的現象不可避免。

  “假如說,一條裝配線上原來需要10位工人,換成使用機器人後,就意味著這10位工人將失去工作。”太原理工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剛說,短期來看,“機器人戰略”勢必伴生著一批生產工人的下崗。

  但同時,大規模機器人的出現也會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崗位,包括機器人的研發、操控和維修等,都需要更多企業人員來從事。長遠來看,反而利於一線生產工人提升工作檔次,告別枯燥、技術含量低的生產勞動。

  一旦機器人大規模投入生產線,富士康則要想辦法對被替換下來的員工進行再培訓,這將成為富士康面臨的又一場考驗。按照富士康的設想,隨著機器人的投產使用,人力將被轉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

  “富士康的年輕人將重新學習操控機器人軟體、應用和維修,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通過操作機器人的手和關節來完成生產。”郭臺銘說,“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這是中國製造業向世界發出的一個信號。”

  在富士康的工人隊伍中,多是出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要給員工更高的工資。他們的力量不在於製造,而在於創新。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趨勢,符合中國80後、90後一代的心理特徵。”郭臺銘說。

  對於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專家認為符合機器替代人工的大趨勢。從全球來看,家電生產、汽車製造中已經基本實現機器人作業。而在石油勘探、化工製造以及核電站等一些危險環境下,則更需要機器人的儘快投入使用。

  與人類相比,出現在一線生產崗位的機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產效率方面也具備優勢。

  “在生產線上,工人相比機器人操作較為不準確。”謝剛舉例說,產品通過機器人拋光,成品率可從87%提高到93%,因此無論“機器手臂”還是更高端的機器人,投入使用後都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

  “我國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努力實現最低工資標準年均成長13%以上,職工工資成長15%。成本壓力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富士康自然會考慮轉變生產方式。”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副教授耿曄強說。他認為,富士康早期得益於大陸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近年來這一優勢正在消失。因此企業會從利潤最大化出發,降低生產成本以提高利潤。

  在業界看來,富士康機器人項目的啟動,不僅將推動企業內部尋求轉變生產方式,也將帶動地方相關產業和相關人才的需求。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大機器化生產時代將隨之到來?

  “就成本來看,使用機器比較昂貴。目前全國範圍內加工型企業的利潤空間都特別小,事實上很難做到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只有像富士康這樣生產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才有能力嘗試使用機器人。”山西省工業經濟聯合會一位副會長說。

  受訪專家稱,一些高危環境需要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操作,但目前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使用機器人成本更高,而且相關程式開發也並不容易。為此,實力雄厚的富士康也要做好充分準備。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帥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