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檢視民進黨十年政綱的“新意”

時間:2011-09-07 13:34  來源:華夏經緯網

  醞釀二年之久的民進黨十“年政綱”終於出爐了。筆者竭力從中尋找民進黨所謂的“負責任”與“新思維”,看看蔡英文領導的新民進黨與舊民進黨究竟有何不同,看來看去,印象較深處有以下兩點:

  一是民進黨起草“十年政綱”展現了追求重新長期執政的企圖心。這裡且不說十年政綱歷時2年之久,召開了上百場務虛會或研討會,蔡英文親自主持過半,光政綱全文就長達4萬餘字,形成1個總綱外帶18個子綱,如此大的陣仗在民進黨以往的歷史文獻中實不多見。政綱羅列了全球化時代來臨臺面臨的諸多新挑戰,提出民進黨面對新挑戰應有新思維,應透過“檢討過去、探討未來”,實現“舊路線向新路線的轉向”,以此作為“下一階段的臺灣改造法案”。

  二是政綱回避了某些政壇敏感話題,提出了一些新說法。例如:民進黨以往最擅長打“本土——外來”、“統一——獨立”、“愛臺——賣臺”、“兩岸一邊一國”、“公投正名制憲”等政治牌,挑動族群矛盾,激化兩岸對立,煽動民粹情緒,但這次在政綱中強調以“強化臺灣、凝聚臺灣”為總目標,以“面向世界、公平正義”作為“核心理念”,主張兩岸應“超越舊的歷史框架”,“經由戰略互利尋求穩定機制”,“任何涉及臺灣重大利益的對外與安全政策,都應遵行民主程式決定”,對ECFA強調兩岸經貿協議之後續談判,應遵循民主程式,從整體利益出發,“審慎檢視現有協議內容與執行情形,作為調整的方針”等,這裡且不論其真實意圖與能否實現。

  然除了這兩方面,筆者不得不說,民進黨的基本立場與出發點仍是堅持“臺灣獨立”和“兩岸一邊一國論”,仍然堅持對祖國大陸的敵視與對抗的態度,在這些方面沒有任何根本調整。例如:政綱全文均以“臺灣”自稱,以“中國”稱呼祖國大陸,完全無視在兩岸各自“憲法”中領土主權交叉的事實;政綱對國民黨當局大陸政策的批評仍以“傾中喪權”為潛臺詞,完全漠視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給臺灣帶來的好處;蔡主席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仍矢口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與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政綱對全球化時代臺灣面臨的形勢的分析,處處讓人感覺到“中國威脅論”的影子;其有關“國家安全戰略”的思考,仍是唯美國馬首是瞻,主張聯合受“中國崛起衝擊”的日本韓國東盟印度等亞太國家,搞所謂“多邊穩定”、“全球平衡”;其“兩岸經貿戰略”的主張,仍是一廂情願地鼓吹所謂“從世界走向中國”等。這些表明,政綱所謂的“新思維”、“新路線”在本質上並無新意可言。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筆者稍作修改為:不跨越門檻,何以行千里。實踐證明,兩岸關係是悠關臺灣生存發展與長治久安最重要的課題,也是臺灣面臨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當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澤東有句名言:事物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抓住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可迎刃而解。兩岸關係既是臺灣面臨的主要矛盾,也是民進黨著眼臺灣長遠發展必須首先面對的問題,處理不好甭說臺灣未來十年的發展,就連當下的經濟危機都度不過去。最近幾年,兩岸關係因堅持“九二共識”,“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已初步嘗到和平發展雙贏的甜頭,臺灣民眾也看到了由國共兩黨所開創的這條和平發展路線充滿希望,民進黨無視這一切,幻想在政治立場上倒退,但接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這不僅不能為祖國大陸13億同胞所接受,相信也不可能得到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信任,民進黨又如何侈談“強化臺灣、凝聚臺灣”、戰勝挑戰、邁向未來呢?

  原因很簡單,要處理好兩岸關係,要讓祖國大陸相信民進黨,願意與民進黨打交道,民進黨至少應在主權認知上與大陸有起碼的交集,譬如:承認“九二共識”(即“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或至少承認“兩岸憲法一中”,正視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等,民進黨對這些一概否定,自然就切斷了與大陸最起碼的連結與互信,其“新思維、新路線”也就失去了著力點與可信度。在此背景下,民進黨十年政綱的藍圖畫得再好,支票開得再大,均經不起邏輯的推敲與實踐的檢驗。

  總之,不能說“十年政綱”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沒有嘗試做出任何努力,但顯然遠遠不夠。“十年政綱”若說有“新思維”,那就是不要“九二共識”,但要建築在其上的對臺灣有利的ECFA等協議;就是用“一邊一國”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對接,以“平穩和平”、“戰略互利”來取代過去與直接大陸對抗;就是“回避主要矛盾,淡化分歧爭議,強調民主程式”等。概言之:“臺獨”立場不變,策略有所調整,目的是在2012“大選”矇混過關。

  (中評社 本文作者楊立憲 乃大陸資深臺灣問題研究學者)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