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民進黨魁選舉堪稱“外冷內熱”:黨內熱戰火連天,但社會大眾卻顯得漠不關心。儘管選舉過程五位候選人高舉“批馬”大旗,但面對臺灣當前兩岸、經濟、社會問題的困境卻提不出具體或有別於臺灣島內“執政”黨的政策選項。
報道說,若“執政”黨近幾個月的施政被批評為“無感”,那麼人民對民進黨的表現,則可用“失溫”形容。
攤開候選人名單,五人有三人選過黨主席、甚至擔任過黨主席。老面孔不打緊,但從北中南三場辯論來看,老面孔仍彈老調,絲毫吹不出新論述。
許信良猛攻蘇貞昌,接著蔡同榮也加入批蘇,主打經濟的吳榮義及努力想談政見的蘇煥智都被邊緣化,拋出的提問及論述未能形成話題,也未獲其他候選人重視。
看好度最高的“準主席”蘇貞昌,從未宣佈參選前,乃至昨晚發表勝選感言,一路更都脫離不了外界對他“有意角逐二○一六”、“蘇蔡之爭再起”的質疑;陷入“卡蘇”漩渦的蘇貞昌低調避談,更引起四人輪番逼宮,進而讓選舉失焦。
政見上,大蘇提出“民進黨3.0”,強調要深耕基層,還高談遙遠的二○三○年願景,但對選後一觸即發的民怨,舉凡兩岸路線、社會改革、經濟政策都看不見具體論述,看似熱鬧的黨魁選舉,社會至今只留下卡蘇、挺英、“赦扁”、批馬等印象,也是人民對“在野”黨“失溫”的主因。
報道說,民進黨身為“在野”黨,又是最大“在野”黨,誠如黨內青壯“立委”所言:“不是什麼都不能做”、“應把政策路線說清楚”;未來兩年,民進黨形塑外顯的“團結”易,但要徹底內省、檢討政策路線卻難。如何端出讓人信服、可供檢驗的“影子政策”,讓政黨競爭回歸路線辯論,才是民進黨重返“執政”要走的最後一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