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是以重工業為主的重要港口城市。位於臺灣省西南部,扼臺灣海峽南口,是臺灣南部的海路大門。東連高雄縣鳳山市,西瀕臺灣海峽,南臨高雄縣林園鄉,北接高雄縣橋頭鄉和梓官鄉。面積15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53余萬。
高雄市距省會臺北市295公里。簡稱為高市。昔名為“打狗”或“打鼓”,為當地高山族西拉雅人社名譯音。高雄市古為閩、粵沿海和澎湖漁民的避風港和魚汛季節的臨時棲息地。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設萬年縣,後改為萬年州,當時的居民已達1萬餘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台灣後,分萬年州為臺灣縣和鳳山縣。鳳山縣治,置興隆莊,即今左營舊城,高雄屬鳳山縣。咸豐五年(1855年)始建港口、倉庫及燈火信號設施。1863年港口開放,碼頭一帶已成為“華洋雜處,商賈雲集”的商港。1895年日本侵佔後,設臺南廳鳳山支廳。1924年設高雄市。1949年後大量吸入大陸資本和拆遷工廠,城市建設和工商業有所發展。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實行擴港計劃,建立了高雄加工出口區。1976年初,人口逾100萬。1979年成為“直轄市”。此時,高雄成為臺灣第一大港,同時也是南部的軍事要塞。
高雄地處臺灣南屏平原,境內大部分是平原,沒有大山,只有少數珊瑚礁所形成的島礁。主要的山峰有半屏山、龜山、萬壽山、旗山等,海拔僅有48米。流經市內的河流有仁愛河、前旗河、後勁溪三個小河。還有三個較大的人工湖,蓮池潭、金獅湖和內惟潭。這些風景秀麗的河流、湖泊、青山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絢麗多彩的畫面。
優良的港口,發達的海運為高雄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近30年來,高雄被列為臺灣工業建設的重點,其中煉油、鋼鐵、造船在全省都屬於規模最大企業。這裡還是臺灣南部地區重工、化工、機械、建材、煉鋁等工業的基地。全市已形成臨海工業區、石油化學工業區和加工出口工業區。
高雄的工業建設與其便利的交通密不可分。高雄港溝通了與世界的聯繫,縱貫公路、高速公路、縱貫鐵路將高雄與全省各重要城市相聯,高雄機場是臺灣第二個空中交往的大門。有利的海、陸、空交通條件,對一個原料缺乏、市場狹小的城市工業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這裡的工廠佈局,大都依傍在高雄港左右,他們生產所需的原料,幾乎都從海上運入。
高雄市是一個依港口發展起來的城市。港口地理形勢十分優越,是利用自然瀉湖修建而成的。港區的外側有一條天然沙洲——旗津島,它如同一條巨龍蜷臥在臺灣海峽的碧波中,成為一道天然的防波堤,為高雄港遮風避浪。壩內港闊水深、清波盪漾;壩外駭浪洶湧,水天相連;港內各種船隻雲集。高雄被稱為臺灣省海上運輸的最大門戶,成為我國及東南亞著名的大港之一。
高雄市的旅遊風景區最著名的除了高雄港以外,還有壽山風景區以及蓮池潭風景區。壽山原名打狗山,又稱麒麟山、埋金山、高雄山,位於高雄港口,與旗後山相對峙。海拔1137米,全山隆起,為珊瑚所成。壽山風景區內古老的城門雄鎮北門建於清康熙三十年,是高雄市發祥地的門戶。壽山公園內林木蒼鬱,泉清岩秀,相思樹、鳳凰樹掩映著壽山寺、法興寺、早覺園、忠烈祠、千光寺等各具風貌的建築。登上慈壽塔極目遠眺,西面則是遼闊的海峽水天相連,茫茫天邊;俯瞰市區高樓櫛比,街道縱橫,盡收眼底;港區內外,船隻林立;北面半屏山拔地而起,與水波粼粼的蓮池潭,組成高雄又一著名風景區。半屏山和蓮池潭山水如畫,令人神往。由春秋閣、半屏山、垂柳等組成的畫面,一直被看作高雄風景的代表。
高雄的漁港在臺灣島上是最大的漁業區,水產養殖業十分發達。海港內分佈有前鎮漁港、鼓山漁港,是臺灣島遠洋漁業基地。高雄的珊瑚漁場年產大量珊瑚、玳瑁、珍珠,都是世界著名珍貴飾品。高雄市已成為臺灣島第二大城市。
全市共劃分為11區:
鹽埕區 面積 1.41平方千米,人口 3萬。
鼓山區 面積14.74平方千米,人口11萬。
左營區 面積19.38平方千米,人口17萬。
楠梓區 面積25.82平方千米,人口16萬。
三民區 面積19.78平方千米,人口36萬。
新興區 面積 1.97平方千米,人口 6萬。
前金區 面積 1.85平方千米,人口 3萬。
苓雅區 面積 8.15平方千米,人口20萬。
前鎮區 面積19.13平方千米,人口20萬。
旗津區 面積 1.46平方千米,人口 3萬。
小港區 面積39.85平方千米,人口16萬。
現任高雄市長: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