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閩臺開展合作最早的產業,在歷屆海峽論壇上均成為關注的熱點話題。
閩臺模式受肯定
為推進兩岸最基層產業——農業的交流合作,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農漁業交流暨產業對接會、第三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研討會和兩岸特色鄉鎮(廈門)交流對接活動,三大涉農交流活動在論壇期間同時舉行。這讓兩岸農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坐論道,匯聚智慧,達成共識。
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副主任、臺商李志鴻表示,目前大陸給予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政策很“給力”。在大陸落地深耕的臺灣農民創業園,被賦予了突破兩岸農業發展瓶頸的重任。臺灣農民創業園有助於整合兩岸農業優勢,發展兩岸農業交流新模式。福建已有的四個創業園各有特色,此次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將增強創業園對閩臺農業交流合作的帶動作用。若能打造出有成果、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勢必成為拉動兩岸農業共同發展的標桿。
省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單玉麗認為,此次海峽論壇發佈有關農業新政策,擴大臺灣農民創業園規模,新增的四個臺灣農民創業園中福建佔據兩席,這使得我省臺灣農民創業園達到6個,成為大陸臺灣農民創業園最多的省份。這是對於福建最早開展兩岸農業合作,福建率先提出臺灣農民創業園構想的肯定。
福建坐言起行
首屆海峽論壇,國臺辦發佈8項惠臺政策,包括擴大對臺農產品採購,新批莆田仙遊、三明清流等四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等。論壇結束第二天,我省就出臺了大陸第一個關於兩岸農業合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條例》明確了推動閩臺農業合作政策規定和先行先試的具體措施,為農業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屆海峽論壇宣佈招聘臺灣專才擔任福建事業單位管理職位的先行先試措施,目前在閩臺農業合作領域已有4名臺灣專才被聘相關職位。閩臺百餘對鄉鎮簽訂了117項交流合作協議,內容涵蓋廣泛。本屆論壇,延續了兩岸特色鄉鎮深入交流與合作的機制。
本屆論壇舉行前,福建省發佈了《關於加快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從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強稅收扶持等十個方面,全方位支援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
海峽論壇舉辦三屆以來,國臺辦、農業部等國家相關部委,基本上每屆都有涉及兩岸農業新政發佈;論壇主辦方福建省也都在論壇期間配合推出促進閩臺農業發展的新舉措。
“借助海峽論壇這個兩岸民間最大的交流平臺,持續推動閩臺農業交流合作,福建省對於平臺和時機的選擇都非常到位。”單玉麗認為,海峽論壇聚焦兩岸基層和民生,已成為兩黨和兩會之外兩岸交流的第三大平臺。兩岸農業合作借助海峽論壇的平臺,頻頻推出具體務實的政策措施,而福建省真抓實幹,積極作為。“有助於臺灣基層民眾,特別是臺灣中南部的鄉親,了解大陸的惠臺農業措施,了解福建先行先試的對臺農業合作格局。”
抓住合作新機遇
本屆海峽論壇適逢“十二五”開局、《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頒布、ECFA起步實施等大背景。兩岸農業合作應當從論壇上嗅到怎樣的機遇?
大陸已設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灣農民到大陸創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合作平臺,帶動兩岸農業合作形成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發展格局。單玉麗說,福建成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以來,先後有漳州漳浦、漳平永福、莆田仙遊和三明清流四個臺灣農民創業園落點福建,產業特色鮮明。此次新增的泉州惠安臺灣農民創業園,也是我省唯一以海水養殖和繁育為主的海洋漁業合作園區。這種通過臺灣農民創業園“以點帶面”,推動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的模式,實踐證明為兩岸農業共同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
單玉麗認為,再次新增4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可以看出兩岸農業合作發展的必然走向,即從最初的資金資源引入,逐步向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以及休閒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資訊化等方向推進。“ECFA為兩岸農業合作帶來新機遇,兩岸農業只有加速從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邁進,才能應對更多國際化挑戰,兩岸農業合作的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呂學樟表示,閩臺農業合作由來已久,福建的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初具成效。面對兩岸簽訂實施ECFA後的新局面,兩岸應有更多的嘗試,比如建立常態化採購機制、創建農產品拍賣市場等,密切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朱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