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英文簡稱ECFA)引發臺灣民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日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暢談兩岸簽署ECFA的意義以及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合作前景。
四個單項協議將釋放更大效應
ECFA的簽署與近年來兩岸貿易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陳德銘介紹說,兩岸貿易額增勢良好,從2000年的300億美元到2009年的10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貿易額增幅超過60%。另一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今年1月1日全面啟動,與東盟十國6000多種商品實現了零關稅,中日韓自貿區的研究也將在2012年完成。這些為大陸和臺灣加強經貿合作提供了動力。
陳德銘表示,ECFA的簽署是兩岸共同努力的結果,為兩岸經貿的正常化到制度化,甚至為更加自由的貿易提供了保障。他強調,ECFA的簽署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基本的框架和早期協議,接下來4個單項協議的簽署將釋放出更大的效應。
根據ECFA有關規定,兩岸將在協議生效後的半年內開始4個單項協議的談判,其中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以及爭端解決。
在採訪中,陳德銘詳細闡述了4個單項協議的重要作用,並稱4個單項協議一旦簽署,就會顯現出兩岸的非常緊密的經濟關係和進一步優勢互補的勢頭,這種勢頭會在亞太或者整個世界起到重大作用。
當記者提出,“投資保障協議”簽署後,可能吸引一些外商到臺灣,把臺灣當做一個跳板時,陳德銘指出,“國際資本會看好臺灣,這是肯定的。”在產業配套上面,臺灣比東盟具有更大的優勢。相信會有很多資本到臺灣去投資,利用臺灣的代工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然後再到大陸,或者也有一部分在臺灣做了核心部件,最後的組裝到大陸完成等等,這對增加臺灣就業也會有很大幫助。
陳德銘表示,大陸加臺灣可能是“1+1﹥2”,臺灣的企業傢具有良好的創意,並且與西方先進的技術結合緊密,而大陸具有世界上最廣大的市場以及改革開放30年建成的配套產業鏈,可以彌補臺灣市場小的劣勢。兩岸的優勢加在一起將是無人可比的。ECFA的深遠意義最終會一步一步體現出來。
“這4個協議很重要,這4個協議談完,ECFA才算全面完成。我覺得兩岸的經濟會有一個非常燦爛、光明的未來。”陳德銘說。
打造中華民族的自主品牌
當有記者問到後ECFA時代臺灣企業的發展戰略時,陳德銘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進行結構調整。他舉了正在美歐熱銷的iPAD的例子,iPAD就是臺商在大陸的工廠完成組裝的,但是直到現在,美國、歐洲、日本市場上都有銷售了,而大陸仍然買不到,“這就說明,大陸和臺灣的加工貿易是按照零部件加工、組裝、出口到歐美,這樣一條線走的。”陳德銘說。
對於今後加工貿易的發展,陳德銘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在大陸的臺商把加工產業鏈往高端提升,也就是說,逐步從代工走向自主品牌,從自主品牌的生產走向設計和行銷,即“微笑曲線兩端”,一端往設計走,一端往市場銷售走。
陳德銘認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由出口在大陸和臺灣經濟中的地位以及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需疲軟共同決定的。“大陸的代工能力很強,歐洲很多名牌的包、服裝都是在大陸代工的。但是代工的品牌不是我們的。臺灣有一些自己的品牌,比如明基、華碩,但是與歐美和日本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陳德銘說,“中華民族應該有自己的品牌。在這點上,兩岸可以進行合作,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提升一些中華民族共同的品牌。”
在採訪中,陳德銘多次強調建立自主品牌的重要意義,並提出了具體建議。他指出,“自主品牌是通過自己的能力研發的技術,這給我們很多新的機會和新的亮點。比如說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等等,有很多品牌。臺灣的節能燈、LED、LCD都做得很不錯,這方面的合作將帶來共贏。”
留在大陸的臺商會是多數
“富士康”事件帶來的轉移大討論還在繼續。關於大陸人口紅利期是否已過的問題,陳德銘給出明確回答,“5~10年內,大陸的勞動力不會到達‘劉易斯拐點’。”一方面,大陸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加強使勞動力結構逐步優化。
“大陸去年一整年沒漲工資,因為‘富士康’事件,全國有20多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水準,平均增幅在10%到20%之間。我個人覺得上調幅度在合理區間之內,也在企業家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工資應該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企業效益掛鉤。這樣也是勞動者長期的利益保障,如果企業都辦不下去,勞動者也沒處就業。”陳德銘說。
在談到是否擔心臺商轉移出大陸時,陳德銘仔細分析了臺資企業在大陸的幾種選擇,並堅信大部分臺資企業會繼續留在大陸。
陳德銘認為,臺資企業面臨4種選擇:一是繼續留在本地;二是部分轉移至中西部;三是往南走,比如東南亞國家;四是回臺灣。他說:“我比較自信,臺資企業留在大陸的是大概率,出去的是小概率,但是我們歡迎他們自主選擇。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後,產業配套門類比較齊全,人才數量和素質都在逐步提高,加上30多年的成萬億固定資產投下去,大陸的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好。這種條件不是哪個國家和地區都具備的。”
刺激內需政策不會退場
大陸逐步壯大的消費市場已然成為全世界商家搶佔的“新大陸”。對於臺灣企業來說,在競爭中,他們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有記者問道,大陸拉動內需的政策是否會走向常態化,對此陳德銘表示,由於今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比較好,政策會以穩定為主,即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明年可能考慮推動拉動內需政策的常態化。
他指出,大陸激勵消費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國策。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利用好內需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去年大陸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今年有望突破4000美元,在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標準中屬於中等收入。儘管內部存在不平衡的問題,但是巨大的人口意味著巨大的市場,這是任何別的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因此,大陸刺激內需的政策不會退場,而且會更加完整和完善,這是一個制度化的過程,要跟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結合起來。
陳德銘分析說,大陸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平穩過渡,就是因為在政府決策下,商務部門採取了“兩下鄉、兩換新”的措施。今後將逐步把這些政策統一到常規、持久的機制上,激勵國內13億人的消費。
據預測,大陸的人口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15.3億~15. 8億的峰值。“對於臺灣來講,大陸勞動力紅利並沒有過,還有相當一段的勞動力優勢期和廣大的市場。”陳德銘說。
在投資方面,陳德銘認為,大陸的二三線城市和農村還有廣闊的前景。他指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陸的內需尤其是最終消費將保持一個常態穩定的增長,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對臺灣企業而言是巨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