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1.09.06)

時間:2011-09-07 08:45   來源:新華網

  中國的和平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1年9月

  目 錄

  一、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

  二、中國和平發展的總體目標

  三、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

  四、中國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五、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

  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這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文明古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世界對中國的關注集中起來就是,中國選擇了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中國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之際,中國再次向世界鄭重宣告,和平發展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戰略抉擇。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

 一、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中國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開放性。在長期對外交往中,中華民族努力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長處,自強不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封閉的門戶,內憂外患導致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戰亂不已,民不聊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苦苦追尋變革救亡之路。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鬥爭。然而,這些探索和鬥爭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肩負民族的期望,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探索符合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雖然歷經曲折,中國人民卻孜孜以求、與時俱進,不斷總結汲取本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艱苦努力,中國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從更寬廣的世界歷史視野看,和平發展道路歸結起來就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在強調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的同時,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別國長處;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條道路最鮮明的特徵是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

  ——科學發展。科學發展就是尊重並遵循經濟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尊重人權和人的價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自主發展。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歸根結底要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把國家發展的基點和重心放在國內,注重從本國國情出發,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把問題和矛盾轉嫁給別國。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只有堅持自主發展,才能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才能更好地同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

  ——開放發展。中國從自身發展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把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學習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結合起來,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結合起來,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絕不會關上,開放水準只會越來越高。

  ——和平發展。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後遭受戰亂和貧窮的慘痛經歷中,深感和平之珍貴、發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只有發展才能實現人民豐衣足食,把為國家發展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作為對外工作的中心任務。同時,中國積極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絕不搞侵略擴張,永遠不爭霸、不稱霸,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的堅定力量。

  ——合作發展。國際社會始終會存在競爭和矛盾。各國應該在良性競爭中取長補短,不斷尋找合作機會,擴大合作領域,拓展共同利益。中國堅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化爭端,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致力於通過同各國不斷擴大互利合作,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協力解決關乎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進步的重大問題。

  ——共同發展。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發展,讓更多人分享發展成果,世界和平穩定才有堅實基礎和有效保障,世界各國發展才可以持續。因此,中國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自身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與他國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中國真誠期待同世界各國並肩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沿著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經歷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為世界繁榮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實現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經濟總量從1978年到2010年翻了四番多,達到5.88萬億美元,佔世界的比重從1.8%增加到9.3%。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推進。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比例從2005年的24.9%提高到2010年的46.8%。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臻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從引進外資到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從敞開國門搞建設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高。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40億美元。1979年至2010年,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0483.8億美元。迄今同16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署10個自由貿易區協定,同129個國家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同96個國家簽署避免雙重徵稅協定,成為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積極實踐者。中國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逐步降低關稅,關稅總水準從加入世貿組織前的15.3%降到目前的9.8%,並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中國積極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互利共贏的大國關係框架,促進形成機遇共用、共同發展的周邊合作局面,鞏固並加強了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和團結合作,與各國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益加深,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更加廣泛。

  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年均進口近7500億美元商品,相當於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過去10年,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從中國累計匯出利潤2617億美元,年均增長30%。2000年至2010年,中國非金融類年度對外直接投資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590億美元,有力促進了有關國家經濟發展。2009年境外中資企業實現境外納稅106億美元,聘用當地員工43.9萬人。中國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10%以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引起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大幅貶值情況下,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為區域經濟穩定和發展作出了貢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建設,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參與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參與國際貿易融資計劃和金融合作,組織大型採購團赴海外採購,向陷入困境的國家伸出援手。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成為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貧困人口減半國家,並根據自身能力積極開展對外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向161個國家、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了2563億元人民幣的援助,減免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債務380筆,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人員12萬人次,累計派出2.1萬名援外醫療隊員和近1萬名援外教師。中國積極推動最不發達國家擴大對華出口,並已承諾對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5%的輸華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

  為維護世界和平、應對全球性挑戰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國家。中國累計向聯合國30項維和行動派出各類人員約2.1萬人次,是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積極參與反恐、防擴散領域國際合作,向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並派出救援隊,為打擊海盜行為向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派遣海軍護航編隊。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300多個國際公約,成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是最早制定並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近年節能減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發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為應對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在朝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問題上堅持勸和促談,推動形成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機制。中國同12個陸地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堅持通過對話談判處理同鄰國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以建設性姿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盡最大努力維護南海、東海及周邊和平穩定。中國通過開展雙邊合作並參與區域次區域合作,致力於促進亞太地區共同發展繁榮。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是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並努力作出貢獻的國家。

  二、中國和平發展的總體目標

  中國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是,對內求發展、求和諧,對外求合作、求和平。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和改革創新,通過同世界各國長期友好相處、平等互利合作,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併為全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這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志,轉化為國家發展規劃和大政方針,落實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廣泛實踐中。

  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和平發展的總體目標。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制定並實施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這兩步目標已經實現。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每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三步走”目標的核心任務是,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實現富民與強國的統一。同時,要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

  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是中國和平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中國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實現“十二五”規劃是中國和平發展的近中期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指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確立了“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今後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主要目標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教育水準明顯提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鬥,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同時,中國將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匯合點,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從溫飽到小康再到中等發達水準,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集中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意圖。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決心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調整優化國內投資結構,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觀念創新和體制創新,注意學習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

  著力突破制約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確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迴圈經濟發展,改善環境品質,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提升資源保障程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探索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經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為世界經濟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

  ——進一步挖掘自身資源和市場優勢

  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和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將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實現持續發展。預計到2015年,中國人才資源總量將達到1.56億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將達到15%,人才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2%,可以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優質勞動力。中國礦產資源和耕地面積總量居世界前列,糧食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儘管每人平均國內資源擁有量較低,但通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功能和推動科技進步,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依賴。中國將發揮原材料、裝備以及消費品製造等產業優勢,滿足本國民眾的物質需求,為世界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

  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決定了中國擁有巨大國內需求潛力。隨著每人平均收入不斷增加、國內投資穩步提高、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中國還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更大的市場空間。未來5年,中國消費結構將進一步提升,居民消費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總體規模將位居世界前列,進口規模累計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這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商機。

  ——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將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夯實社會和諧的民生基礎。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水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用的生動局面,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繼續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繼續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依法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充分尊重並維護公民的基本人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實現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轉變,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繼續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進口規模,促進國際貿易收支趨向基本平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妥善處理國際經貿摩擦。

  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準。不斷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品質,加快引進智力、人才、技術,引導外資投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保護外資企業在華合法權益,對國際資本和先進技術持開放態度,創造公平有序的投資環境。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大力提高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更加重視對外投資和合作。鼓勵各類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和合作經營,支援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投資合作,開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擴大農業領域國際合作,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互利合作。大力開展有利於改善東道國民生和增強東道國自主發展能力的項目合作,尊重當地宗教和風俗習慣,遵守駐在國法律,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和義務,促進駐在國發展。優化對外援助結構,創新對外援助方式,提升對外援助效果。

  有序擴大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對外開放。構建服務高效、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既為各國對華開展貿易投資互利合作帶來更大便利,也為維護國際貨幣金融市場穩定、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創造和平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

  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同發達國家加強戰略對話,增進戰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探索建立和發展新型大國關係,推動相互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友好的方針,發展同周邊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積極開展雙邊和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深化傳統友誼,擴大互利合作,通過援助和投資等方式,真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自主發展,維護髮展中國家正當權益和共同利益。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和全球性問題治理,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深入開展同各國議會、政黨、地方、民間等各方面交流合作,擴大人文領域對外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堅持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有廣闊的領土和遼闊的海洋,陸地邊界2.2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中國面臨複雜多樣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受到分裂勢力和恐怖主義等威脅。推進國防現代化是中國合理的國家安全需求,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必要保障。中國軍隊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發展利益。中國國防開支是合理適度的,是與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相適應的,中國不會也無意同任何國家搞軍備競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中國重視加強國際軍事交流,推動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三、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

  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對未來的世界懷有美好期待,堅持與和平發展相適應的國際關係理念和對外方針政策。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國倡導並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認為這既是一個長期目標,又是一項現實任務。為了建設和諧世界,應努力做到: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應受到國際社會尊重。維護聯合國在世界事務中的核心地位,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各國內部事務應由本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平等協商,各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應得到尊重和維護。

  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努力建立公正、公開、合理、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使經濟全球化成果惠及世界各國。攜手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使21世紀成為人人享有發展成果的世紀。

  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間對話和交流,消除意識形態偏見和隔閡,使人類社會一天比一天和諧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通過協商對話增進信任、減少分歧、化解糾紛,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提倡創新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加強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人民堅持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不允許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異同決定國家關係的親疏。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淩弱,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通過求同存異、對話協商解決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堅持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確定立場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

  中國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中國充分尊重各國維護本國利益的正當權利,在積極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充分顧及他國正當關切和利益,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

  中國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同各國各地區建立併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實現全人類共同利益,共用人類文明進步成果。

  ——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

  中國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尋求實現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注重綜合安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內涵擴展到更多領域。國際社會需要強化綜合安全觀念,堅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多樣化安全挑戰。

  追求共同安全。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國際社會應增強共同安全意識,既要維護本國安全,又要尊重別國安全關切。要摒棄冷戰思維和同盟對抗,通過多邊合作維護共同安全,協力防止衝突和戰爭。充分發揮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公平有效的共同安全機制。

  促進合作安全。戰爭和對抗只會導致以暴易暴的惡性迴圈,對話和談判是解決爭端的唯一有效和可靠途徑。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諧,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秉持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觀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負責任最重要的體現。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國家,中國遵循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認真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中國以積極姿態參與國際體系變革和國際規則制定,參與全球性問題治理,支援發展中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各國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應按照責任、權利、實力相一致的原則,著眼本國和人類共同利益,從自身國力出發,履行相應國際義務,發揮建設性作用。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力所能及地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奉行睦鄰友好的地區合作觀

  中國同周邊各國積極開展睦鄰友好合作,共同推動建設和諧亞洲。主張地區各國相互尊重、增進互信、求同存異,通過談判對話和友好協商解決包括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在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密切經貿往來和互利合作,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完善現有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對其他區域合作構想持開放態度,歡迎地區外國家在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不謀求地區霸權和勢力範圍,不排擠任何國家,中國的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對周邊鄰國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將始終秉承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開放包容、同舟共濟的“亞洲精神”,永做亞洲其他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四、中國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中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發展的內在需要。

  ——和平發展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化自古就認為世界應是一個和諧整體,這個觀念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成為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關係的重要價值觀。

  中國人民歷來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理念,以和諧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鄰里、善待他人。和諧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稟性。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銘刻下中國古人追求同各國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歷史足跡。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現的是中華燦爛文明和先進科技,留下的是和平與友誼。

  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一切有益的外來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融合,留下了不少對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話。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注重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對外待之以禮,實行睦近交遠。

  從5000多年文明史中走來的中國人民,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又賦予這一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和平發展是中國基本國情的要求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用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資源養活著世界近20%的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要由13億多人共用,不斷滿足眾多人口生存和發展需求是巨大難題。2010年,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400美元,居世界100位左右。中國城鄉、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等發展的瓶頸制約突出,經濟增長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在國際產業體系和貿易分工中仍處於產業鏈低端。中國人民生活水準還不高,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難度,在當今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集中精力解決發展和民生問題;始終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國將來強大起來,和平依然是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理由偏離和平發展道路。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和國家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定因素和內生動力。

  ——和平發展是順應世界潮流的選擇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體系變革的要求突出,國際社會正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歷史課題。共同用好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成為各國人民的願望。

  經濟全球化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趨勢。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戰,大國全面衝突對抗只會造成兩敗俱傷。

  全球性挑戰成為世界主要威脅。人類共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金融危機、嚴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攸關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社會必須攜手應對。如果不能通過全面持續的國際合作抑制各種負面因素,世界和平與發展將面臨重大障礙,甚至可能遭受更大災難。

  世界多極化發展進程難以阻擋。新興市場國家、區域集團和亞洲等地區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各類非國家行為體迅速成長,借助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資訊化拓展影響,成為各國和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國際社會應該超越國際關係中陳舊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險的冷戰、熱戰思維,超越曾把人類一次次拖入對抗和戰亂的老路。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停滯;要對話,不要對抗;要理解,不要隔閡,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五、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

  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探索出的一條新型發展道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道路已經並將進一步顯示出其世界意義。這條道路的成功既需要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世界理解和支援。

  中國和平發展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建立殖民體系、爭奪勢力範圍、對外武力擴張,是近代歷史上一些大國崛起的老路。特別是在20世紀,追逐霸權、實力對抗、兵戎相見,使人類慘遭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中國基於自己幾千年曆史文化傳統,基於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認識,對21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安全格局變化的認識,對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認識,鄭重選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參與國際事務和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途徑。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走對了,沒有任何理由加以改變。

  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為更多國家提供了通過經濟發展和互利合作實現振興的歷史條件,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正是因為這樣,世界經濟規模和發展空間才越來越大,國際社會抵禦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能力才明顯增強,國際經濟體系變革才有了更強勁的動力。中國和平發展順應了這一世界發展大勢,中國樂見並支援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改變自身命運,也樂見和支援發達國家繼續繁榮發展。

  在世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無論什麼主義、什麼制度、什麼模式、什麼道路,都在經歷時代和實踐的檢驗。各國國情千差萬別,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萬能的、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只有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道路形成于、立足於本國國情。中國深刻認識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認識到國內外環境變化的深刻性和複雜性,將更加注意總結和運用自身的成功經驗,更加注意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更加注意研究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新挑戰,為和平發展開闢更為廣闊的前景。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國未來發展更需要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援,我們衷心感謝所有理解、關心、支援、幫助中國發展的國家和人民。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我們歡迎一切友好建議和善意批評。我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傳統,尊重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社會穩定的珍視,理解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需要逐步解決的各種發展難題,理解中國人民渴望徹底擺脫貧困、過上富裕日子的心情,相信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誠意和決心,支援而不是阻礙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堅信,一個繁榮發展的中國,一個民主法治的中國,一個和諧穩定的中國,必將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實現人類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編輯:趙筱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