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辦案,20年紛爭按下“終止鍵”
審判、執行團隊負責人接受當事人送來的錦旗。
院長張磊與審判、執行團隊成員研究案情。
一起糾紛橫跨20年,歷經一審、二審、執行、第三人執行異議之訴……面對爭執不休的多方當事人,如何才能案結事了?
山東省齊河縣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著眼點和落腳點,尊重幹警首創精神,科學運用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為該案畫上了圓滿句號。
■多年糾紛久久未決
爭議始於20年前,2004年12月4日,歷經一審、二審,原告某建築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迎來了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由被告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乙公司)支付原告甲公司50萬元案款及相應利息。2005年1月6日,甲公司依該判決申請強制執行涉案標的款項,本以為很容易就能案結事了的事,沒想到執行階段陷入僵局,遲遲未能執結該案,並造成農民工陳情等問題的出現。
2011年6月9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發裁定,指定該案由齊河法院執行。齊河法院在接到案件後立即多方搜尋乙公司財產。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該案陷入僵局,另行指定執行又現新問題。經查,乙公司名下擁有某國有土地使用權,但該土地及地上廠房、設備等均被案外人丙公司(係某有限公司)佔有使用,且乙丙兩家公司的員工及管理人員重合,齊河法院認為乙丙公司有相互串通、規避執行之嫌。
在先後採取追加丙公司為被執行人、責令丙公司限期退回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和對丙公司罰款等種種措施後,2021年7月,齊河法院依法裁定對乙公司名下該國有土地使用權進行評估拍賣。然而此時,丙公司卻以一份青島某區法院2005年出具的調解書和執行協助通知書為據,證明自己為該土地使用權權利人,並依法提起執行異議之訴。
■阻礙重重該何去何從?
負責審理該案中執行異議之訴的法官抓緊開庭進行審理,調閱案涉執行卷宗,與執行法官交流。主審法官認為,造成該案執行難法律層面的障礙是在本案進入執行程式後不久,青島某區法院出具了一份民事調解書,確定乙公司應于2005年1月19日前歸還丙公司借款130余萬元。
原來,甲乙公司案件進入執行程式後,2005年乙丙公司因另案借款糾紛訴至法院,青島某區法院出具調解書並據此調解書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要求青島某區國土資源局協助將乙公司擁有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過戶至丙公司名下,但不動產登記中心並未辦理過戶登記,僅在不動產登記簿在權屬狀況一欄上註明備註丙公司為土地使用權權利人。
主審法官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仍是乙公司,該不動產登記簿中對權屬狀況的註明及不動產中心的回復意見不能對抗不動產登記簿中的權利人登記,丙公司不是該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人,無權阻斷執行,其執行異議之訴的請求不應予支援。
但此時,又一件棘手的事情擺在面前。
丙公司的執行異議之訴雖被駁回,但青島某區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為法院執行行為,處分了該土地使用權,與齊河法院拍賣土地使用權行為相衝突,若啟動拍賣程式則需解決協助執行通知書的合法性問題,這勢必消耗大量時間。
兩家法院就執行案件發生衝突,需要通過法院間的協調來解決,拍賣程式啟動前必須解決該協助執行通知書的合法性問題。
同時,根據調解書,甲公司在該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後不一定能兌現到預期的利益(該宗土地上還存在另案投資公司的查封);若要撤銷調解書,需要付出巨大的訴訟成本並要承擔撤銷不能的訴訟風險。
因為擺在眼前現實層面的障礙是,即使該涉案土地使用權進入評估拍賣程式也難以順利實現執行權益,因尚有數百名員工在該宗土地上的公司工作,拍賣不容易成功,也容易造成群體事件。
鋻於該糾紛持續了近20年,實際權利每人平均年事已高,執行異議之訴的裁判並無法解決各方的終極目的,繼續糾纏下去難免造成彼此遺憾。考慮到訴訟的時間成本和巨大訴訟風險,以及該國有土地使用權進入拍賣程式後也較難實現執行權益,法官們決定從執行利益兌現為切入點,對各方進行勸說,爭取各方端正心態,互諒互讓,妥善處理。
主審法官先是向丙公司代理人明確法官對此案的審理思路、觀點及立場,陳述利弊,同時向甲公司代理人強調了自己的分析意見,提醒其注意可能的執行風險。
通過數十次的電話溝通,案情出現了可喜的轉機。最終,丙公司轉變態度,同意可以代替乙公司履行義務,甲公司也做了一定讓步,主審法官隨即促使各方代理人反覆溝通並形成書面和解協議等手續材料。
■審執聯動博弈終落幕
因和解協議是甲乙丙公司三方就執行異議訴訟案件的撤訴、執行實施案件的結案申請、解封及執行案款、執行費繳納達成的一次性整體解決方案,各種手續互為條件,必須同時進行,且材料的接收及審查涉及審判和執行兩個部門兩個團隊,辦理這些手續必須兩個團隊的法官、書記員及各方當事人同時在場。
當事人都在青島,因疫情管控三方均不能到庭,而法院現有的線上庭審或線上調解系統尚不能容納兩個辦案團隊同時交錯辦案,也無法對雙方線上提交的書面和解協議等材料的內容及材料的提交、審核確認程式形成同一筆錄,無法對當事人及法官、書記員的全部訴訟及執行活動的效力進行有效確認。
為避免功虧一簣,主審法官向領導請示,是否可以利用微信來辦理接收及審核手續等。齊河法院一班人討論認為,疫情期間為回應群眾期盼,可以利用網路來再現原本應線上下進行的司法行為,審判執行團隊分工合作,不違反法律規定。“這既是踐行為民辦實事的新舉措,也是落實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中關於基層法院專注實質化解糾紛的新做法,可以實踐!”齊河法院院長張磊如是說。
“利用網上雲空間來開展原本應線上下進行的司法行為。”主審法官提出審執聯動的合理化建議,當即得到齊河法院領導一班人的同意和認可。今年3月31日下午3時30分,一個審判團隊與執行團隊聯合辦案模式在微信開啟。
先是承辦執行異議之訴的審判團隊和負責執行實施案件的執行團隊的書記員分別一一核對各自案件當事人、委託代理人(法定代表人)是否已經線上,之後,審判團隊法官主持宣佈這次特殊辦案模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在各方當事人再次明確確認了該種辦案模式後,兩團隊的法官和書記員隨即按各自許可權分別接收及核對當事人或委託代理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詢問是否申請法官及書記員回避、接收及審核執行和解協議、執行案件結案及解除執行措施申請、執行異議之訴案件撤訴申請……
4月1日上午10時24分,一筆百萬元案款及相應的執行費終於打入齊河法院賬戶,至此,這起糾紛終於落下帷幕。
主審法官感言:化解矛盾,不是簡單的法律規則的適用,更不是純粹的情理邏輯的演繹,而是以當事人的利益博弈為導向,在二者之間選擇性或交叉性地適用情、理、法,力求尋求情、理、法的有機結合點,最終實現情、理、法之間的溝通、平衡和協調,最大限度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該案的妥善化解,充分體現了齊河法院為民辦實事的新舉措,也是齊河法院落實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中有關基層法院專注實質化解糾紛的新模式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