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撲面而來的數字職業新機遇
指導老鄉種地有了新方式!地塊、品種、土壤墑情、播種時間、所用肥料、飛巡記錄、生長記錄等農事資訊被儲存在電腦上,通過農田數據採集分析,指導農戶何時澆水、何時施肥、何時除蟲,為農田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在日前人社部公示的18個新職業中,被定義為“農業數字化技術員”。
不只農業數字化技術員,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在這次公佈的18項新職業中,數字職業佔了一半“席位”。如果細數此前人社部發佈的56個新職業,不難發現,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職業佔了較大比重。而最近人社部公示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更是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受到廣泛關注。
新職業的“面世”,從來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正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從宏觀數據看,日前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上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6%,佔GDP的比重從32.9%提升到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從微觀可感的體驗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小程式、App、AI診療、送餐機器人、自動駕駛技術等背後,都有數字職業從業者在耕耘付出。
數字職業走俏,是數字化技術向各行業快速滲透的結果,也是時代巨輪滾滾向前給予人們的就業新空間。要擁抱這一撲面而來的新機遇,離不開持續主動的學習能力。有人說,在數字職業賽道,“學力”比學歷要重要。光明日報《青年說》團隊曾做的關於數字職業的調研問卷也顯示,79.73%的數字化職業青年認為學習能力非常重要。的確,數字時代,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數字職業從業者如果不保持學習的狀態,不努力跟上數字經濟發展的步伐,很容易應了那句“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
當然,在增強“學力”這件事上,除了數字職業從業者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外,還需要多方合力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要讓數字職業從業者沒有後顧之憂地提升自己,需要加快補上數字職業靈活用工中的社會保障短板,加強群體權益保護力度,規範用工行為,進一步降低該群體的職業健康風險和從業壓力。學校在培養相關人才時,除了在校園的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注重通過校企牽手等方式,為數字職業從業者創造更多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用人單位也要在日常加大培訓資源供給,為數字職業從業者建立長效學習機制、打通更多學習渠道。
期待在數字職業這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賽道,有更多人擁抱“風口”、乘勢而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