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2月24日電 題:中國嚴防大規模銀行壞賬的歷史重演
新華社記者 姚玉潔 蔡敏 牛琪
準備步入婚姻殿堂的陳鈞在南京河西地區看中了一套房子,但在諮詢貸款業務時他發現,儘管屬於首次購房,但沒有一家銀行願意給出7折的利率優惠。
住房按揭貸款壓力測試結果不佳,是各家商業銀行收緊房貸的重要原因。上海銀監局組織的個人住房貸款壓力測試表明,以2009年9月30日數據為基準,在房價下跌10%的情景下,不良率是正常情況的2.6倍。
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被認為是中國信貸安全甚至金融安全最大的威脅之一。去年以來的信貸迅猛擴張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銀行壞賬的風險。
觀察人士預料,如何防範大規模銀行壞賬的歷史再度上演,將是下周即將開幕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關注的熱點之一,《政府工作報告》將對此明確作出針對性部署。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高速增長的房地產貸款,各地方融資平臺沉澱的鉅額貸款,以及通過銀信合作流向“表外”的信貸,都可能潛藏較大壞賬風險。
中國央行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房地產貸款新增量超過2萬億元,佔各項貸款新增額的20.9%;全國3800多家地方融資機構,管理總資產達8萬億元,地方政府負債達5萬億元,平均負債率高達60%以上。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水準顯然已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形成“多頭融資、多頭授信”的格局,銀行有時難以把握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財政擔保承諾情況,導致債務管理混亂。
自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罕見地提出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來,警示銀行壞賬風險的聲音就一直響個不停。2009年中國新增貸款達創紀錄的9.59萬億元,接近2008年全年新增貸款的2倍。今年首月,新增貸款規模依然高達1.39萬億元。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天量信貸在刺激中國經濟有力復蘇的同時,也埋下了一些隱患,尤其是大量銀行資金進入一些原本被“摁住”了的行業和項目,一旦未來信貸收緊,爛尾工程的出現和銀行壞賬的上升就很可能難以避免。
一名國有商業銀行省級分行的相關負責人最近剛剛接受了監管部門對固定資產貸款的檢查。他說:“在信貸大量開閘之際,部分銀行資金以固定資產投資、虛假貿易合同等途徑拐彎抹角進入股市樓市,不僅吹大了資產泡沫、增加通脹風險,也埋下了壞賬隱患。”
“銀行已被要求嚴格執行相關辦法‘實貸實付’,確保貸款流入實體經濟。”他說。
經濟學家們表示,在執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通過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壓力測試等監管指標調控銀行放貸節奏,亦能有效防範壞賬風險。
中國兩項信貸監管新規《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最近正式施行,禁止將流動資金貸款挪用於固定資產及股權投資,禁止超額授信、惡性競爭、突擊放貸。
分析人士指出,加上此前已發佈的《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被稱為“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所有規範將成為中國信貸風險監管的制度安排。
據新華社主辦的《上海證券報》報道,中國財政部正在牽頭制定一份旨在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文件,以控制其中蘊藏的銀行壞賬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在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的調控下,預計地方政府融資會有所收縮。商業銀行在新增貸款控制方面,可能將減緩對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審批;在增量放貸方面,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控制也將進一步增強。
數月前,中國銀監會要求大型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從原來的8%提高至11%,中小銀行則提高至10%,這已遠遠高於巴塞爾協議的標準。與此同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也要求從130%提高至150%。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撰文指出:“在信貸擴張和銀行盈利較好的時期,要求銀行多將盈利轉化為資本和撥備以抵禦未來的潛在風險,提高抵補預期和非預期損失的能力,將使銀行體系更加安全、穩健。”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表示,在保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也應加快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引導貸款多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中小企業,並加快從高風險的“兩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退出。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曾經吞下貸款集中投向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苦果,信貸粗放擴張留給中國銀行業高達2-3萬億元壞賬的爛攤子,政府不得不先後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為其補充資本金,並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各主要銀行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並動用鉅額外匯儲備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
“監管層顯然不願意看到中國銀行業十年來改革的成果再次被鉅額壞賬吞噬。”郭田勇說。他期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作出更明確的部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