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商務部長陳德銘:強壓一國貨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2011年06月03日 22:09:2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1日說,日本和德國以及中國本幣升值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的本幣的升值對調節貿易的作用十分有限。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無法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強壓一國貨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

  陳德銘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援引德國、日本上個世紀下半葉本幣升值以及人民幣升值佐證他的觀點。

  他說,2005年-2008年,人民幣已經升值20%多,但中國的貿易不降反升。去年,人民幣的匯率基本穩定,但是貿易的順差卻下降了30%多。今年1-2月份,在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中國的貿易順差再度下降了50%。“我個人預計今年3月份,中國的貿易可能會出現逆差。”

  他說,2009年,全球貿易下降22%,中國出口下降16%,進口只下降11.2%。從有關經濟體海關的數字來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土耳其等國對中國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正增長。歐盟、美國對華的出口也僅僅下降了1.53%和0.22%。

  他呼籲國際社會理性看待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失衡的關係。國際金融危機是世界運作週期調整的結果。根據經濟長週期理論,由產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引起的經濟的長期波動大概在40-50年。到本世紀初隨著全球化和資訊技術革命效益的不斷遞減,世界經濟到了下行階段。其次,全球治理結構不完善,加劇和經濟波動的幅度。

  他解釋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資訊網路技術的推動下,國際分工快速發展,商品交換的半徑越來越大,逐步形成了全球範圍的生產和交換的網路。在全球治理缺少有效機制的情況下,生產和消費不均衡的矛盾加劇了經濟週期的波動的幅度。

  他說,金融監管缺失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金融創新和投機因素的雙重推動下,虛擬經濟過度地發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資金的流動,促進資源的配置,但更因高杠桿化率而孕育著極大的風險。隨著市場內風險不斷地積累,爆發系統危機也就成為必然的事實。

  “在國際上,有輿論認為這種危機應該歸結為貿易收支不平衡的全球失衡。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片面和狹義的理解。”他說。

  他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失衡不僅表現為部分國家儲蓄、消費、貿易、收支失衡,更表現為世界財富分配的失衡、資源擁有和消耗的失衡、國際貨幣體系失衡等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導致失衡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其根源是南北發展嚴重不平衡。

  陳德銘說,即使從單一的國際收支的角度來分析,按照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以銷定產,消費在一定意義上決定生產的理論,如果主要消費國家的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持貨幣的持續的穩定,任由泡沫無節制地發展,就會導致經濟失衡和危機的發展。“這段時間總有個別國家把眼睛盯著中國的貿易,寄希望於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來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這個論調違背基本事實。

  他說,實現全球經濟更加平衡協調的發展,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他建議各國應秉持貿易自由、開放的發展理念,加快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公正平衡的結果,這既是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全球平衡的根本路徑。

  他還建議各國加快推進新產業革命,開發清潔能源、低碳技術,實施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和雲計算戰略。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的前沿,國際社會應該共用合作發展的機遇,同時,警惕形形色色變相的保護主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