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並未改變,就業的現實壓力仍然很大
記者:去年以來就業形勢全面好轉,勞動力市場供需兩旺,局部地區崗位空缺數量超過求職人數。有人說,我國勞動力長期供大於求的狀況正在終結,中國正面臨“劉易斯拐點”。就業是否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信長星:判斷形勢要看全局,看大勢。
隨著經濟回升向好,企業用工需求增加,當前確實在局部地區再度出現了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並未改變,就業壓力依然很大。
“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將達到13.7億人,勞動力資源將達到高峰。城鎮平均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大約為2500萬人,與“十一五”相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100萬。而綜合考慮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城鎮化加速、服務業加快發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趨緩、結構調整產生新的失業等不利因素,即使經過努力,城鎮新增就業規模繼續保持在900萬人以上,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兩項加起來大概在1200萬左右,供求缺口還是很大。所以說,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切不可有絲毫鬆懈,更遑論“高枕無憂”。
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的規模也不小。有的學者估算農業富餘勞動力還有1.2億,保守的估算也在七八千萬人以上。這既是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優勢的潛力所在,也是一種現實的就業壓力。
我也一直關注著學術界關於“劉易斯拐點”的研究,這對判斷一個較長時段的就業形勢無疑有啟發意義。不過,我更關注的是現實就業壓力。從現實來看,儘管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段的人口增速下降,但總量還在增加。何況,就業工作所面對的主要並不是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因為進入勞動年齡與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是有時間差的,中間隔著繼續接受教育這樣一個延後的過程。儘管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十一五”時期入學的大批高校畢業生陸續進入市場,再加上其他青年勞動者和失業人員以及農村轉移就業人員,現實面對的總量壓力還是相當大。
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強調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正是基於對現階段就業特徵的準確判斷作出的。
記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線。這一過程對就業有哪些影響?我們看到,去年以來,各地淘汰落後產能已經造成了部分崗位的流失。
信長星:就業狀況如何,從根本上取決於經濟狀況。經濟發展是拉動就業的火車頭。從長遠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也必然會有利於擴大就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更優化,有利於增強就業彈性,使同樣的經濟增速拉動更多的就業;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會創造大量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同樣也有利於拉動就業增長,提高就業品質。
當然,加快轉變是個過程,對就業的影響也會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在轉型升級、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崗位要消失,有一部分人員會暫時失業。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