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搶鹽潮”引發反思 盤點十大災難謠言(圖)

2011年06月03日 22:04:35  來源:
字號:    

  中國出現搶鹽潮,美國民眾搶碘片,韓國超市海藻售罄。9級地震、海嘯和福島核泄漏三大災難讓周邊國家一些民眾顯得不那麼“淡定”。如今,搶鹽之風已經過去,背後原因值得反思。

  災難謠言 因何而起

  從眾搶購:

  無“鹽”以對

  “要達到和服用碘片同樣防輻射的效果,一個成人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鹽。這樣一來,碘是補夠了,人也齁死了!”一篇名為《碘酒碘鹽海帶,全部都是浮雲》的文章用科學分析輕而易舉地回擊了“吃碘鹽防輻射”的謠言,但在搶鹽之風興盛時,大部分民眾顧上了買鹽,卻沒有顧及這個基本的科學常識。

  “雜貨攤前擠滿了人,以往得賣一年的6箱鹽,不到一天就賣光了。”北京朝陽區某雜貨店的趙老闆經歷了從搶鹽到退鹽的全過程。“來買鹽的顧客都在說‘吃碘鹽防輻射’,結果沒兩天,全過來要求退貨,我只好再給這些顧客退貨退錢,積壓的幾箱鹽還不知道怎麼辦。”

  “好心”的店主還給退貨,退貨無門的消費者就只能無奈把囤積的碘鹽當作“謠言紀念品”。“這次買的兩箱鹽,可以吃上好幾年了。”北京市民王女士在此次“搶鹽大戰”中想盡辦法才買到兩箱鹽。

  搶鹽的資訊到底是怎麼傳播開來的?“我母親打電話通知我,趕緊去超市買鹽,朋友給我發了短信催我買鹽,打開網頁更是鋪天蓋地的核輻射和搶鹽的報道,鄰居間打招呼都變成了‘你買到鹽沒’。”王女士說,“現在吃也吃不完,退也退不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出現問題後,大家都挺緊張,擔心核污染會通過空氣和海水擴散到中國,污染土壤和未來的食品來源,最怕的就是沒有鹽吃。回頭想想這挺荒唐的,其實全國食鹽儲備非常充足,鹽業公司一般都會有3個月的庫存量,食鹽供應完全有保障,而且我們食用的九成是井礦鹽。”作為搶鹽族的一員,市民李先生後悔不已,他還細數見證和經歷過的災難謠言:2003年非典時期,公眾聽信謠言大量搶購板藍根、中藥和白醋;2008年汶川大地震導致飲用水污染;近期“‘超級月亮’即將引發超級災難”等。

  謠言的歷史太古老了。距今2400年的雅典發生小規模瘟疫,有人散佈謠言,說是因為城邦宿敵在蓄水池投藥,人們未將精力放在控制疾病傳播,卻四處巡遊捕捉並不存在的“投毒者”,導致病菌傳染,小瘟疫擴展成為殃及希臘半島整個阿卡提地區生靈的大瘟疫。

  深層原因:一“鹽”難盡

  “現在搶鹽的風潮已經平息,很多人都把這個當作‘娛樂事件’,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表示。

  根據人民論壇所做的深入調查,“假借理論支撐”、“冒充知名媒體報道”以及“假借或曲解專家觀點”是這次謠言迅速傳播的前三位原因。

  除了憑藉“科學”“理論”獲取公眾信任,謠言借新媒體的傳播力迅速擴張。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薛國林說,“2011年這次謠‘鹽’傳播讓人印象深刻,新媒體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微博傳謠’和‘微博辟謠’是突出特點。”“微博在謠言傳播中通過‘關注’—‘粉絲’的關係,形成快速的人際傳播。比如我有100個關注我的‘粉絲’,我的‘粉絲’又有各自的‘粉絲’,如果我在微博上說吃鹽防輻射,那麼關注我的100個粉絲又成為傳播這條消息的新資訊源,這種傳播是裂變式的,這個現象在名人的微博上表現得很明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劉學說。

  “無論是科學理論被利用,還是新媒體的傳播迅速,說到底歸結於民眾的社會心理。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社會動亂甚至戰爭時,由於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人們又普遍缺乏必要的資訊,謠言就會氾濫,社會公眾在這一刻容易從眾、情緒激動並輕信謠言。”胡翼青表示。

  在人們社會心理急劇變化背後,還隱藏著激烈的利益角逐。“有些謠言也不只是誤傳這麼簡單,一些別有用心者背後有巨大的利益鏈驅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楊宜音表示。

  浙江杭州西湖公安分局3月2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抓獲一個在杭州試圖通過散佈核輻射謠言牟取暴利的非法組織,黑手落網後得到法律嚴處。

  “在‘謠鹽’事件中,經濟利益是主要動力。儘管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指出這次謠言的有組織的幕後推手,但他們將是‘謠鹽’事件的主要獲利者,這一點無可置疑。謠言傳播的過程中,資訊產業、鹽業企業、股票市場可謂廣義的贏家。”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趙萬里表示。

  謠言應對:

  止于多方

  “政府完善辟謠機制,提高公信力,使謠言無處可傳,無人可信,是辟謠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謝志強說。

  在本次謠言傳播的同時,政府辟謠行動也迅速展開。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相關部門及時公開資訊,通過電視新聞以及QQ、微博等新媒體進行辟謠,政府緊急調運食鹽投放市場,嚴厲打擊囤積私鹽、哄抬物價、非法經營食鹽的行為,使謠言風波迅速平息。

  國家海洋局在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每日分別保持1至2艘船舶,專門執行海洋水體和海面大氣放射性監測;國家環保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也對核泄漏輻射污染事故對我國的影響,每日監測預報。一張覆蓋海水、陸地、大氣的實時環境監測網路迅速展開。政府相關部門每日在網站上公佈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情況,通過新聞聯播每日向公眾告知檢測結果,從放射性物質劑量水準來看,其對國內居民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通過全面客觀的資訊公開,進行科學普及,公眾對身邊環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關核輻射的謠言也逐漸失去滋生的土壤。

  對於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辟謠的權威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示,“第一是建立預警機制,政府部門必須要非常及時地捕捉到社會恐慌、社會風潮的形成原因,並及時採取行動;第二是完善資訊發佈制度,凡是涉及到社會公眾利益時,一定要及時通報;第三是要建立可操作的防災救災標準體系,在危機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性和秩序。”

  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是這次謠言傳播的助謠者,同時也是重要的止謠者。新媒體具有很強的自我糾錯能力,在此次謠言事件中,于第一時間辟謠。新浪微博緊急啟動辟謠機制應對網路謠言,除了實時監控之外,開放私信,提供舉報郵箱,讓網友舉報謠言。政府部門與媒體合作,通過QQ群、發微博的形式辟謠,使謠言沒有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後果。

  “媒體應該快速及時地為公眾提供全面、真實的資訊,而不是一味宣傳謠言風波的激烈;另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應加強合作,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優勢結合起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洪傑文說。

  終結謠言除了要依靠政府和媒體,更要依靠民眾自身。謠言過後,一些民眾表示之所以會被謠言蒙蔽,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科學知識欠缺。在人民論壇的調查中,“提高當前一些國民的科學素養,使其不信謠、不傳謠”排在終結謠言努力方向的首位,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心理的理性,對終結謠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宜音認為,“公眾應理性看待謠言,面對這樣的資訊應該抱有謹慎的態度,理性地進行判斷,冷靜思考就能發現謠言的漏洞;其次,公眾中的專家、知識分子,更應該發揮主要作用,給予人們正確的引導。”

  日本九級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危機,使罕見的“搶鹽熱”一度達到沸點。經政府多管齊下,及時辟謠,加大食鹽供應,“搶鹽潮”迅速平息。目前,福島核電站的情況還在演變,人們對核污染擴散的擔憂依然存在,一些荒唐的謠言可能又在醞釀、發酵。謠言過後,我們不禁反思,災難謠言究竟因何而起?究竟誰才是謠言的終結者?(嚴冰 劉哲 吳楊)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