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災難總是如影隨形,既然無法阻止它的發生,那我們的選擇只能是與之對抗。
——題 記
2011年3月日本地震,他們星夜馳援;2010年1月海地地震,他們緊急出發;2004年12月印尼地震,他們直撲一線……
有人說他們是拯救生命的天使;有人說他們是點亮未來的希望;有人說他們是聯結友誼的紐帶……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光榮的中國國際救援隊。
成立10年,這支隊伍先後9次走出國門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累計行程十余萬公里,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受災國的信任、外國同行的肯定和國際社會的讚許。
成立10年,這支隊伍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為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事業增添了一份寶貴的中國力量。
回首這支隊伍10年的發展足跡,每一個腳印都浸滿了隊員們的拼搏與奉獻,每一個步伐都彰顯著中國負責任的大國風範。
一年國內 兩年國際
創造形成救援能力的中國速度
2001年4月27日,北京,中央警衛局禮堂。國務院相關部門,中國地震局、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官兵、武警總醫院醫務人員400余人,屏氣凝神,翹首以盼,等待一個歷史時刻的到來。
下午15時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莊嚴宣佈: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正式成立,並親手向隊員們授予一面鮮紅的隊旗。那一刻,中國第一支地震災害專業應急救援力量誕生了。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也稱中國國際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和武警總醫院聯合組成,人數222人,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索與營救。
對一個人來說,年輕意味著身強力壯,對一支隊伍而言,年輕卻意味著勢單力薄。可國內外頻頻發生的地震災害又時刻提醒著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每一位隊員: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能走得太慢!“那時,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年形成國內救援能力、兩年形成國際救援能力。”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建隊之初就瞄準了歐美發達國家搜救隊的標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前期對國內外救援裝備的考察研究,中國地震局根據隊伍的實際,採購了專業和國際上先進的搜索、營救、通訊和醫療裝備器材,便攜實用的個人裝備與後勤保障裝備,以及搜救犬。在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裝備清單上,有能把瓦礫深處情況偵察清楚的“蛇眼”;有重量很輕卻能把直徑30毫米鋼筋切斷的剪切鉗;有可以和指揮機構隨時連線的海事衛星工作站……
有裝備並不代表有本領,素質過硬的隊員才是實現戰鬥力的關鍵。面對無訓練教材、無評定標準、無專業訓練場地、無現成經驗的“四無”現狀;高新裝備難掌握、國際同行難認可的“兩難”現實,救援隊不等不靠,圍繞搜索、營救、犬訓等專業跑遍國內10多家單位虛心求教,自行建成集倒塌建築物救援、狹窄空間場地救援、高空救援和特種環境救援于一體的模擬訓練場。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救援隊還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學習、吸收經驗,僅2002年一年,就有20多名隊員先後出國受訓、參加搜索演習。他們回國後就像催化劑,使救援隊的整體實力迅速提高。
有付出必然有回報。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7級地震,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中國國際救援隊攜帶80余種裝備和3條搜索犬緊急開赴救災一線。在西提代吾德鎮的一幢廢墟中,搜救犬“超強”發現了倖存者所在的位置。經過不懈努力,隊員們定位並搜索出一名12歲小男孩。在阿爾及利亞眾多的國際救援隊伍中,只有中國國際救援隊和法國隊救出倖存者。
出征阿爾及利亞,首次亮相國際舞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實現了當初“一年形成國內救援能力、兩年形成國際救援能力”的目標。根據很多老牌國際救援隊的經歷,一支地震災害專業救援力量從建立到形成國際救援能力,通常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在國際人道主義救援領域,中國國際救援隊無疑創造了值得驕傲的中國速度。
以人為本 科學施救
彰顯人道主義救援的中國理念
2008年5月12日,一場8.0級的特大地震降臨汶川。轉瞬間,無數支救援力量從四面八方向這片土地匯聚,其中自然也包括代表國內地震專業救援最高水準的中國國際救援隊。
很快,人們就發現了這支隊伍的與眾不同:
——在東汽中學,當有人正在考慮移走倖存者上方的大梁時,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已經鑿穿了倖存者身下的水泥板,把人從下面的通道中救了出去。
——在都江堰中醫院,當醫護人員拿著手術器械準備對一名被樓板死死壓住的倖存者截肢時,中國國際救援隊說:我們能救!經過勘察分析,隊員們確定了科學的施救方案,3個多小時後倖存者被完整地救出。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的基本理念,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們就要想盡辦法把人完整地救出來。”中國國際救援隊總隊長王洪國說,評判一支救援隊是否專業的標準,不僅要看裝備器材、搜救技能,還要看救援理念。
正如王洪國所言,搶險救災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只有以人為本才能帶來最大的希望,只有科學施救才能讓生命不斷延續。
奮戰汶川災區的15天,190名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先後轉戰都江堰市、綿竹縣漢旺鎮、汶川縣映秀鎮、北川縣城4個城鎮48個作業點,所到之處無一例外都是災情最嚴重和搜救環境最複雜的地點。也正因為如此,一支救援隊伍的專業性得到了最好的檢驗。
和那種一上來就撬樓板、撿磚頭的方式不同,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作業大致可以分為三步。首先進行災害評估,明確施救區域。接著,每個小組按照向當地人了解資訊、搜救犬尋找、生命探測儀定位的次序確認倖存者位置。最後具體施救時,合理推進,步步為營,做到搜索準、營救輕、轉運穩。
這是因為,震區的建築物多處於亞穩定狀態,貿然登上廢墟或動用機械挖掘,很可能導致坍塌。被壓埋長時間後,倖存者的傷情不好判斷,體內也會產生大量毒素,不採取醫療手段就移開重物很可能會危及生命。而轉運不當也會對好不容易才救出來的倖存者造成二次傷害。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說:“救人,我們求的不是最快,而是最好。”
“可樂男孩”薛梟、“陽光女孩”馬曉鳳、被困164小時的李明翠……在汶川地震災區,中國國際救援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無論是生者還是逝者,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執行每一次任務,中國國際救援隊都是本著科學的態度,面對每一個生命,中國國際救援隊都給予同樣的尊重——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火速馳援災區巴拉考特,以先進的設備破障開路,成功救出3名被廢墟壓埋的倖存者。巴軍救援總指揮官感動地說:“你們比我們自己的救援部隊還早到了4個小時。”
2006年印度尼西亞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施救的同時還為當地政府起草了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為災後重建提供了科學依據。印尼總統蘇西洛說:“印尼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的情誼。”
2011年日本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發現一具遇難者遺體,大夥輕輕地擦去逝者臉上的泥土,整理身上的服裝,小心翼翼將遺體包裹好。移交給日方時,隊員們在遺體前進行了簡短的默哀。一位日本網民留言說:“以前我不了解中國,這次真的謝謝你們,在這樣的時候,作為共同的人類,你們真的很了不起。”
與很多救援隊只配備少量醫療人員不同,中國國際救援隊專門配備了一支醫療分隊。這支醫療分隊不僅為救援隊隊員服務,還向災區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救助。由於災區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有幾次出國執行救援任務是醫療分隊唱主角。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說,10年來,中國國際救援隊累計救治了數萬名傷員,實施了1000多例手術。
透過中國國際救援隊的10年征程,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群人道主義戰士的無私與大愛,更看到了一個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軍民結合 聯席聯動
開拓救援力量建設的中國模式
2009年11月12日至14日,北京,鳳凰嶺。凜冽的寒風中,一場連續36小時的聯合國國際救援能力分級測試正在緊張進行。
在聯合國國際救援組織8名評估專家挑剔的眼光中,中國國際救援隊高標準地完成了21個課目近150項內容的測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資格認證,成為繼新加坡之後、第2支獲得這一殊榮的亞洲隊伍。
對一支救援隊來說,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是所能獲得的最高資質,意味著這支隊伍在出動速度、救援能力、裝備技術、持續作業時間、災區現場力量協調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無論在全球還是在亞洲,中國國際救援隊都屬於組建較晚的,那又是靠什麼後來居上?中國國際救援隊總隊長王洪國一語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充滿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軍民結合,實現優勢互補。與新加坡、德國等由單一部門組隊不同,從一開始,中國就選擇了軍民結合的建隊思路。中國地震局擁有探知災情、評估災情、指導救援的專家力量,部隊則具備戰鬥意志頑強、組織紀律嚴明、戰備程度高的優長。二者結合,既保證了平時訓練管理中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也增強了搶險救災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在10年來的歷次救援中,中國國際救援隊源自融合式發展的整體突擊能力有目共睹。實踐證明,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整合資源、共同發展的結晶,是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體現。
多方聯動,確保運轉順暢。中國國際救援隊本身僅包括三家單位,而保障這支隊伍的還有外交、海關、檢驗檢疫、民航等多個部門。沒有默契的配合,這些單位和部門之間難以實現高效運轉。於是,2001年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的同時,一套“平時聯席、戰時聯動”的制度也隨之建立。一旦發生災情需要出動,各單位按預案和職能分工各盡其責:中國地震局牽頭組織協調;外交部負責對外溝通聯絡;軍方負責調動人員;民航負責安排飛機選定航線……這種同步展開、平行作業的模式,為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快速反應提供了“加速度”。2010年海地地震,從災難發生到抵達災區,遠在10000公里之外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只用了33個小時。
一隊多用,擴大能力範圍。近年來,全球各種類型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如何提高應對多種災害的能力、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是時代賦予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命題。為此,他們在集中攻關編寫《救援行動的組織與實施》《災害救援醫學》等多套教材的同時,不斷創新訓練手段、加大訓練難度、豐富培訓內容。這些舉措既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也不斷拓展了隊伍自身的能力。
“裝備保障、人員培訓、緊急救援,救援隊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強有力的支援。”回憶10年走過的路,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說,沒有強大的祖國,就不會有今天的快速發展。
10年風雨磨礪,10年開拓進取。從默默無聞到備受關注,從向他人學習到給人授課,從當初的222人發展到今天的480人,可以在9個區域18個作業點位同時展開作業,年輕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實現了完美轉身。
展望明天新的征程,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國際救援隊必將在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事業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為,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每一名隊員心中都時刻激蕩著一股強烈的使命意識——
搶險救援,我們義不容辭!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