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因為持續少雨和幾無來水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峻的旱情,湖區水體面積較往年已縮小了一半。
5月底,記者來到東洞庭湖區,早已看不到曾經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衝擊眼簾的全是乾涸開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魚、蚌,湖床上的裂縫可伸進一隻拳頭。作為中國著名的濕地保護區,人們在這裡幾乎已找不到濕地的蹤跡。
“候鳥天堂”承載量銳減
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一直以來是鳥的天堂。每年冬季,6.54萬公頃的湖面上,數萬隻候鳥從寒冷的西伯利亞翻山越嶺而來,棲居到這個屬於它們的第二個“家”。
“因為沒有滿足它們生存需求的食物和水,夏季候鳥正在向濕地週邊轉移。”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張鴻介紹說,4月底到5月中旬降雨前,東洞庭湖大、小西湖控水區域完全見底乾涸,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當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洞庭湖的低水位使東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大、小西湖共2.2萬畝濕地乾涸,湖區生物多樣化已受到嚴重破壞。尤其是沉水植被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嚴峻的旱情使鳥類無法覓食,對洞庭湖水鳥承載量更將帶來直接影響。張鴻表示,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乾旱,冬季到來後,候鳥亦不可能到其他濕地棲息。在不考慮繁殖地和遷徙路線影響的基礎上分析,洞庭湖遷徙鳥類數量有可能從2012年開始下降,至少需要3至5年的時間才能恢復。
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
“老天爺不下雨,只能眼巴巴看著大片大片的魚死在湖床上,可惜啊!”住在湖區的村民吳建國大爺說,活了60多年,沒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更大的隱患在於,乾旱使得集中在3至5月產卵的魚類失去了繁殖場所,後期影響巨大。記者了解到,2007年8月,洞庭湖曾遭遇枯水期,導致湖中魚苗大批死亡,黃鴨叫、銀魚等魚類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產量銳減,直到3年後才恢復正常。當地漁政部門負責人預計,此次洞庭湖漁業資源的恢復至少需要3到5年時間。
這場罕見的旱情威脅的不僅僅是魚類。東洞庭湖保護區專家分析認為,受此影響,洞庭湖濕地儲水功能、水質凈化功能及固碳功能都將下降。依賴淺水灘生存的蚌、螺等底棲動物也將無法生存,湖區生物鏈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恢復需要很長時間。
江豚麋鹿面臨生存考驗
洞庭湖缺水,使得生活在這裡的國家級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過得有點“擁擠”。江豚活動的最低水深需要3米,如果符合條件的水域越來越少,它們將被迫遊向繁忙和危險的主航道。
5月18日至20日,為加強對江豚的保護,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其生存狀況展開監測。其中,5月19日下午在洞庭湖中間的鹿角至澧水區域,僅2分鐘就監測到51頭次江豚。
“這個監測數值說明江豚密集度非常高,向我們發出了危險信號。”張鴻解釋,洞庭湖航道變窄,使得江豚棲息區域變小,導緻密集度過高。這意味著,一旦出現危險因子就可能影響到整個種群。
洞庭湖濕地乾涸也影響著另一種珍稀動物——麋鹿的生存環境。由於麋鹿是典型的濕地型動物,喜歡泥浴,以濕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為主,旱情持續將造成其活動區域面積縮減,直接威脅它們的生存空間。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