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意見
(2011年6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九次全會通過)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現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
社會管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首都社會建設。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戰略舉措。
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全市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工作網路和政策體系框架;社會保障制度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民生得到切實保障和改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社會廣泛參與贏得世人矚目,奧運志願服務積累成功經驗,群防群治取得顯著效果;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共建共用局面初步形成;社會領域黨建工作體系初步形成,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的努力,本市社會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本市社會建設工作距離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任務繁重、意義深遠。
(二)把握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適應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勢,順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決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完善社會服務為重點,以創新社會管理為動力,以動員社會參與為基礎,以優化社會環境為保障,以構建社會和諧為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開創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社會建設新局面,為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遵循基本原則。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把完善服務、讓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改進服務中加強社會管理,促進普惠公平,讓社會建設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第二,堅持依法辦事、發揚民主。把嚴格依法辦事、充分發揚民主作為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社會建設立法工作,依法調整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使社會服務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運用民主方式、群眾工作方式、說服教育方式研究解決問題,努力通過平等溝通、協商、協調、引導等辦法化解社會矛盾。第三,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制度。把體制創新、制度建設作為根本動力和基本保障,著力解決基礎性、普遍性、根本性問題,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不斷推動規範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設。第四,堅持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把綜合協調、全面推進作為基本工作方法,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系統設計、由點到面、整體推進社會建設;堅持統籌兼顧,正確反映和協調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堅持綜合施策,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調節、行政管理、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手段,加強和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第五,堅持廣泛動員、共建共用。把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作為基本著力點,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鼓勵和支援社會各界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動員和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努力形成共建共用的良好局面。
(四)明確發展目標。按照建首善、創一流的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使北京社會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社會服務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居全國前列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人享有社會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積極促進充分就業,五年提供100萬套保障性住房,城鄉居民年均收入增長8%,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接近82歲,文化教育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社會管理更加科學。突出人文關懷,創新方式方法,進一步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堅持依法辦事,充分發揚民主,充分運用科技創新成果,基本實現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社區建設規範化、村莊管理社區化,基本形成社會組織“樞紐型”工作體系,基本實現各類人群服務管理全覆蓋。
——社會動員更加廣泛。完善基層民主自治,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強化各類經濟組織的社會責任,加快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完善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健全社會協同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使社會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社會環境更加文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倡導“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形成文明有禮、守法誠信、崇尚科學、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營造服務優質、秩序優良、環境優美的社會氛圍,創建生產安全、生活安寧、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
——社會關係更加和諧。完善群眾利益協調機制、群眾權益保障機制、社會矛盾調處機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不斷促進人際關係、群體關係、勞動關係、鄰里關係、家庭關係和諧,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二、著力完善社會管理格局
緊密結合本市實際,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五)加強黨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社會建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經常分析社會建設形勢,科學制定社會服務管理政策,支援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引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參與社會服務管理。進一步發揮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全面推進各項工作開展。
(六)強化政府職責。各級政府要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職責體系,完善工作職能,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依法加強社會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完善政策法規,依法高效履行職責。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動員組織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作用,形成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確保工作運轉協調、運作高效。不斷深化街道(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街道(鄉鎮)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七)推動社會協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注重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各類經濟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社會力量的積極協同作用,共同做好社會服務管理工作。進一步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職能,做好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工作;充分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橋梁紐帶、業務龍頭、服務管理平臺作用,協助黨和政府做好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專業優勢,有效承接政府轉移和委託的社會服務管理項目;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自治功能,實現基層民主自治與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首都高校和科研單位優勢,著力研究社會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八)動員公眾參與。擴大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依法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動員組織群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積極探索群眾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有效途徑,支援、推動居(村)民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進一步鞏固發展北京奧運會和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志願服務、群防群治成果,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法有序參與社會事務,努力形成社會服務管理人人參與、社會建設成果人人共用的良好局面。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