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
“關於‘旱澇急轉’的問題,我得跟下學期念高三的學生解釋一下。”
近日,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旱澇急轉”現象,讓在湖北省團風中學任教的趙飛兵頗為關注。這位高中地理老師經常關注與自己所教授學科相關的新聞資訊,因為“熱點新聞很有可能是今後考試的重點”。
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全國高考中,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和地質特點成了遼寧省文科綜合試卷中的試題。
該卷第43題是一道關於“自然災害與防治”的簡答題,通過示意圖和文字描述,讓考生簡要分析長江下游某城市“黃土崩塌、滑坡多發的原因”。
在趙飛兵看來,前段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旱情的原因,從氣象學上看,是因為南方暖濕氣流偏弱,北方冷空氣強勢,使得該地區不具備形成降雨的條件。
趙飛兵的分析與中國氣象局發佈的權威通報不謀而合。
5月31日,中國氣象局發佈的“5月全國重大天氣氣候事件”的第一項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通報指出,“2011年春季(3月1日至5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異常偏少,平均降水量為193.9毫米,較常年同期(410.4毫米)偏少52.8%……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量持續偏少,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影響大等特點。”
究其原因,在於“冷暖空氣不匹配,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大,向南擴張明顯,南方熱帶系統不活躍,水汽輸送條件弱,不利於冷暖氣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難以形成有效降水。”
但自6月3日起,連續兩輪強降雨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旱澇急轉”的現象。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自6月13日夜間起,第3輪強降雨再次襲擊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天氣,局部有大暴雨。這一輪降雨過程將大致持續到6月15日。
首席預報員:“旱澇急轉”源於大氣環流的改變
孫軍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從長期的天氣來講,“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是大氣環流的改變。
“前期的乾旱,為什麼沒有出現降雨,主要還是水汽條件不好。”孫軍說,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在進入梅雨期後集中降雨。梅雨的形成要靠季風,由風推動帶來水汽,“像今年(的氣候條件)不利於這種水汽輸送。水汽輸送比較少,加上冷空氣活動偏強一些,沒有冷暖空氣在這兒交匯,因此在前期一直沒有形成這種降雨”。
而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旱情急轉至澇情,是因為水汽條件發生了改變。
“進入6月以來,隨著季風的暴發,這片地區水汽條件就有所改善,那麼西南(氣壓)大氣有所加強,帶來了大量的水汽,從高原地區不斷有一些冷空氣從高原地區向平原地區移動,這樣的話也可以使暖空氣和冷空氣正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個交匯,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降雨。”孫軍說。
近十年極端天氣頻次增多
有記者提問,類似“旱澇急轉”的極端天氣在未來會不會越來越普遍?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表示,極端天氣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極端的溫度和極端的降水,“旱澇急轉”只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之所以感覺極端天氣影響很大,是因為它的變化很劇烈。在目前這種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發生的頻次和強度都在增加。”張培群說。但他同時表示,相對來說,大氣還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張培群指出,從近期的演變來看,最近10年來存在著極端天氣出現頻次不斷增多的趨勢。“長江中下游地區從2000年以來進入一個夏季降雨量總體偏少的時期,在這一背景下也出現了很多次的在夏季期間階段性的強降水,今年就是一個例子,之前也出現了很多次。”
世界範圍內,這種極端氣象災害天氣也廣泛存在。中國氣象局發佈的“5月國外重大天氣氣候事件”顯示,5月上中旬,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因暴雨襲擊引發自1937年以來的最大洪水;而美國中部持續嚴重乾旱,旱災使德克薩斯州、堪薩斯州等地的小麥、棉花等農作物嚴重減產。紐西蘭、印度、美國等地還遭受到強風暴的襲擊。
防災抗災 人人有責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在預防災害性天氣中還是起到主導作用的。
“我們在這種重大氣象災害天氣過程來臨之前,就經過仔細的分析、會商,然後形成一個預報結論。像這次的過程,估計到13日到15日可能會有一個強降雨過程,我們就要啟動三級應急預案響應,各部門要聯動一些措施。”孫軍說,“另外,我們需要像12日傍晚開始提前發佈暴雨的預警那樣,將預警資訊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到各個部門,發到廣大群眾的手中。”
但今年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旱澇急轉”還是對相關地區的生態保護與管理提出了警示。相關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大、不少地方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等問題在“旱澇急轉”中暴露無遺。
此前,有媒體曾報道了湖北省浠水縣一處投資百餘萬元的抗旱灌渠存在明顯設計缺陷,成為“擺設工程”的事件。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些工程僅考慮各自經濟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銳。
在趙飛兵看來,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已經導致當地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下降。此外,農田基礎水利設施損毀嚴重,也使得該地區抗旱排澇能力下降。
他在平時的教學研究中發現,很多氣象、地理災害和人們的環保意識不高、環境遭到破壞有關。因此,他在課堂上反覆向學生強調,每個人都要提高環保意識,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災害降臨到個體頭上時,抵禦災害能力較差的個體本身的防範意識不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災難。”趙飛兵說。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