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年人才打造創新環境
6月17日,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希來說,十分有意義。這天,他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和他一同獲該獎項的還有9位青年學者。
10位獲獎青年學者的平均年齡為38.5歲,研究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他們已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其中7人為該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同日,“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宣佈成立,34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為首批會員。會員入會的前4年,每年將獲10萬元專項經費資助,主要用於學術交流、科研活動等。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旨在全面提升中科院35歲以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培養具有較高思想品德、善於把握科技前沿、能夠帶領團隊進行自主創新的新一代學科技術帶頭人。
今年3月17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談創新人才建設問題時,明確表示要著力解決科技工作者的“3H”,即他們在住房(Housing)、子女入學和配偶工作(Home)、就醫(Health)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讓科研人員能安心做科研。這個計劃被中科院人親切地稱為“3H”計劃。
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步伐
17年前,中科院推出“百人計劃”,這是我國最早啟動的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援的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著眼于吸引世界範圍內的人才,實行公開招聘、擇優選拔,對入選者給予強力支援。截至2010年底,中科院在“百人計劃”品牌下的各類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共計2079人。通過該計劃,中科院凝聚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才。
另有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中科院通過“千人計劃”已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101人,佔全國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總數的1/10。
“未來5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支援領軍人才數百名,引進培養數千名善於攻堅的科技尖子人才和學術帶頭人。”這是中科院“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
作為中科院重大戰略部署,“創新2020”規劃也提到:“繼續實施‘百人計劃’、配合‘千人計劃’等國家人才計劃,按需引進高層次人才。”
提供沃土和充足陽光
“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該回去……”這是數學家華羅庚于1950年2月的歸國途中,給中國全體留美學生寫的一封公開信。
幾十年來,不少海外學子懷著同樣的心情踏上了歸國之路。但科研人員參與科研活動時間少,科研投入大多屬競爭性經費,爭取和實施過程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等問題也接踵而來。
如何創造更具活力的科研“軟環境”自然成了大家談論較多的話題。
白春禮在中科院人才座談會上曾談到:“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最關鍵的是擁有優秀人才,然後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事。科研管理者要儘量少管具體的科研項目,要集中精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將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規劃好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著力解決阻礙人才發展的各種觀念和體制束縛,營造科學嚴謹、求真唯實、誠信合作、風清氣正的創新文化氛圍。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