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最近爆出教授與校長內訌事件,三位來自港科大的教授在媒體上聯合發聲指認校長朱清時思路錯誤。南科大的嘗試我們不去評論,但三位教授所言,“必須避免空洞的口號和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許多似是而非的口號”有必要“厘清正誤,以正視聽”,卻不獨是教育改革領域所必需的,對於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來說,都有這樣的必要。
比如教育領域。從上幼兒園、中小學到上大學,孩子們爭先恐後,家長們競顯神通,近來更有“拼爹遊戲”之諷,為何?一個共識是,中國的教育發展太不均衡了,優質資源太少而為大家所拼搶。故而,“教育要均衡化”口號一齣,應者雲集,讚者無數。
比如醫療衛生領域。“全國人民上協和”,名牌醫院人滿為患“擠成菜市場”,不管醫改怎麼改,都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中國的醫療衛生發展太不均衡了,優質資源太少而為大家所拼搶。故而,“醫療要均衡化”目標一提,掌聲熱烈,叫好不斷。
還比如社會保障,比如文化消費。在不少城市,不斷涌入的“新市民”要求享受“原住民”所有的社保資源,向外來人口“無差別開放”。在不少地方,人們要求文化資源不能只為一部分富裕起來的人服務,電影票價要降下來,劇院舞臺的門檻要能讓老百姓邁得進去。何故?資源必須均衡化!
綜合來看,在現實中的許多領域,國每人平均以資源不均衡為罪魁禍首,故而“均衡化”口號一時如大旱雲霓,帶給人們極大期望。
說實話,“均衡化”成為熱詞,筆者完全能夠理解,也不反對。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國人確實普遍存在資源分配焦慮,惟恐在市場選擇和權力瓜分的遊戲中落於人後。因此,“均衡化”口號贏得了大多數先天資源稟賦不佔優勢的公眾的青睞,並迅速演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凡是資源分配上不均衡的事,就會被猛批“不公平、沒正義”;凡是在社會普惠上有所動作的事,便能得到極大讚賞。在地區差距、階層差距、貧富差距都在急劇加大的今天,“均衡化”具有相當程度上的民意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從實際國情來看,實現資源分配均衡化,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事求是地說,提出“均衡化”這樣的口號,既沒有顧及到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大背景,也不符合老百姓現實的切身需求。最後產生的效應就是,老百姓對短期內改革發展的預期值極大提高,但現實分配又完全實現不了,反而平添不少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心理愈發失衡。空喊口號而又兌現不了,對政府形象和改革成效來說,同樣會產生嚴重損傷。
客觀地說,均衡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全球範圍內,即便是歐美發達國家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優質資源分配同樣競爭激烈,上得起哈羅公學、伊頓公學的非貴即富,考入牛津、哈佛的永遠都是極少數人,收費昂貴的私人醫療與大部分人無緣,美國還有幾千萬人沒有任何基本醫保,這些都是事實。反觀我們,或許經濟總體實力上已到世界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資源不均衡是長期國情,社會資源分配均衡化的目標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而需要長期奮鬥,分階段、分步驟地逐步改觀。
因此,如果我們多講點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會發現,“均衡化”口號可以作為長期的終極目標來提出,卻無法作為短期的階段性工作指標來完成。對此,我們不妨多提一提“便利化”的口號,在堅持做大蛋糕的同時,努力讓現有資源能夠最方便地服務老百姓,解決好就近入學、就近就醫、就近就業、就近養老、就近保障等現實問題,以社會服務便利化來提升公眾幸福感,讓目前不堪重負的優質資源有餘地、有餘力逐步向更大範圍共用。
“便利化”這一提法,恐怕要比“均衡化”這種短期內不切實際的口號,更對人民負責,更對改革發展負責。對此,我們當有理智的認識和判斷。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