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觀察》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佈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預測,2010年到2025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將會以每年2.3%的速度擴大,到2020年將會接近47%,在2023年前後可能要突破50%。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階層比重可能會首次超過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橄欖型社會結構將首次出現。
經濟之聲特約觀察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副所長張車偉對此發表了評論。
主持人:報告顯示,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規模已經達到了兩億三千萬人,佔到城市人口的37%左右,兩億三千萬這個數字是否準確?
張車偉:應該是一家之言,什麼是中等收入?標準是什麼?爭議比較大。去年,亞洲開發銀行有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現在中等收入已佔人口的大多數。因此標準或數據來源不同,測量出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相差也很大。同時這個數據也關係到對中等收入的認識。實際上,發達國家指的是中產階級,與我們對中等收入的概念不太一樣。我們所說的中等收入的含義關係到這些人在人群中的規模有多大。目前,這還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主持人:其他國家中產階級佔人口的比重是多少?
張車偉:從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來看,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中產階級已經佔了他們總人口的大多數,基本都在6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大部分都是中低收入人群。一個國家,如果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那麼中低收入或低收入階層佔其社會的比重非常高。因此比重與國家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中國這兩年中等收入階層的人數不斷擴大,比例也呈上升趨勢。
主持人:什麼樣的人屬於中等收入階層?
張車偉:過去溫飽問題尚為解決,中等收入就還談不上。解決溫飽問題後,中等收入起碼有這樣的幾個標準:首先,是否有住房,若租房,面積是否夠大,是否能過一定的體面生活;其次,一個家庭能否擁有一輛汽車;三,有沒有能力外出旅遊,能否承擔旅遊產品的消費。
主持人:住房位於第一位,和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高度吻合。很多人在質疑中等收入階層的概念,關鍵就在於房子。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套房子能消滅一個甚至幾個中產階層,也就是一套房子就可能讓一個收入比較可觀的人背上沉重的負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怎麼保證中等收入階層的穩定增長?
張車偉:首先,國家要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目前我們國家整體的工資水準,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資水準比較低。從大格局看,“十二五”也提出了要提高工資性收入初次分配、居民收入佔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這兩個比重的提高主要針對提高中低收入的比重。只有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提高,中等收入的人數和規模才會不斷的增加,才能實現中等收入的人數逐漸佔社會的大多數的目標。除了收入水準提高外,住房價格的過快的增長一定要遏制。若不能遏制這種過度增長,中等收入的人群很難擴大。控制房價上漲,使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水準有實質性提高,可能會成為今後我們提高我們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的一個重要的措施。
主持人:若形成橄欖型社會,中產階級的比重需要多大?
張車偉:中產階級比重在60%左右才能稱為橄欖型的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這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只有中等收入人口占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會穩定,消費增長才會持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今後要向此目標邁進,實現結構的調整。從目前看,我國離這樣的結構還有一定距離。我國目前的結構更傾向於M型,即中間收入人群所佔比重比較低。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