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故宮“病根”在於封閉體制 專家吁設外部監督委員會

2011年08月17日 11:26: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故宮需要“拯救”嗎?

  在今年5月8日一蟊賊盜走昔日公眾眼中神秘、高雅又森嚴的“紫禁城”內展品以前,也許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詞。但現如今,媒體與公眾均稱:故宮“碎”了,“碎”成了一個個“門”。

  從5月的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到8月的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八重門”的接踵而至,不僅令故宮博物院忙於應對,也令公眾多少有些猝不及防。“故宮到底怎麼了?‘碎’了的故宮,靠什麼彌合公信力的裂痕?”不僅成為故宮博物院必須思考的沉重話題,也是普通公眾心中的迫切追問。

  “故宮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但是這個最該有文化的地方,卻屢屢犯下低級錯誤,成為被人調侃的對象,實在是令人痛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專業”和“透明”是博物館應有的兩大特點,但長期的封閉行政體制,已令這兩個詞離故宮博物院越來越遠。

  “雖然身陷各種‘門’,但我認為故宮最大的一個‘門’,就是它自己的那扇大門。”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內部人士,和社會評論家、知名博主五嶽散人都向中國青年報表示,“因為它不是向它的真正所有者——普通公眾敞開,公眾就難免猜測它已經蛻變成一扇為私利者打開的門。”

  在多名受訪的文物界專家看來,要“拯救”故宮,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勢在必行”。“而設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委員會,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舉措。”

  故宮內部人士:故宮文物管理規定並不少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梳理“八重門”後發現,儘管門門洞開、虛實難辨,但其中沒有一扇門能讓公眾對故宮內部一探究竟。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如今,(它)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故宮博物院在其官方網站上這樣描述自己。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座匯集中國千年文化瑰寶的地方,究竟交給了何人管理?他們依據怎樣一套制度,來保證我們的文物完好無損?在一般公眾眼中,仍宛若謎團。

  為了解故宮內部的文物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中國青年報曾致函故宮博物院,但故宮方面拒絕了本報的採訪請求。

  “公允地講,故宮博物院對文物管理的制度規範還是很嚴格的,我身邊的絕大多數故宮人,對待文物也挺細緻。在那麼充足的經費投入之下,故宮的文物管理水準,很難說不是國內最好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基層文物管理人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

  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就文物管理而言,目前,故宮博物院共有180多萬件文物,主要由古書畫部、古器物部、宮廷部和圖書館這4個業務部門直接負責日常保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