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吳敬璉:不改革國有經濟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

2011年09月26日 14:49: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一些國有企業不但繼續保持行政壟斷的地位,而且得到國有銀行的大量貸款支援,迅速擴張。

  ●國有企業的逆勢擴張和地位加強,對於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究竟是禍還是福,並不能由它們獲得的短期盈利多少來評判,而要從它對於市場制度完善和經濟長遠發展的影響來判斷。

  ●國有企業的效率是否高於民營企業,已經有中外研究機構所作的實證分析,對它作出了有翔實數據支援的否定性結論。

  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經濟改革採取了國有經濟基本不動,在“體制外”尋求發展的戰略,即“增量改革戰略”。

  實施增量改革戰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營經濟(非國有經濟)得以從下而上地成長起來,並且日益發展壯大。

  不過,採取增量改革戰略使民營經濟得以成長,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這出“大戲”的“序幕”。不對國有經濟進行徹底的改革,就不可能建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市場經濟體系。

  國有經濟必須改革

  對國有經濟進行徹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緣於以下兩方面:

  第一,不改革國有經濟,中國經濟的整體效率難以得到提升。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效率提高基本來源於非國有部門(“民營部門”),而佔有經濟資源主要部分的國有部門不但增長緩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趨勢。虧損企業的數量逐年增加。以致到1990年代中期整個國有企業部門陷入了盈不抵虧的困境。這種情況必然要拖累整個國家的財政金融體系。其中,銀行系統的呆壞賬大量積累,面臨極大的系統性風險。

  第二,雙重體制並存造成了很大的尋租空間,使腐敗蔓延的趨勢難以扼制。實行增量改革戰略,在大體維持國有經濟現有體制的條件下,容許私有經濟發展和引入部分市場機制,使中國經濟出現了命令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並存的狀態。由於命令經濟是一種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經濟,而市場經濟則是由各市場利益主體利益支配的經濟,雙重體制和雙重運作規則並存就必然造成“權力攪買賣”的巨大尋租活動空間。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獲得了銷售產品的自主權。“雙軌制”在促進國有企業作出帕累托改進和為民營企業提供經營條件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另一個方面,雙重體制和雙重規則的交織,又使某些有權力背景的人獲得巨大的“尋租”機會。這些被稱為“官倒”的人們靠倒賣調撥指標在短時間內成為巨富。一時間,“官倒”成為腐敗的代稱和全民議論的焦點。

  正是針對上述兩方面的情況,中共中央在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決定,要從以農村承包制為主的改革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鄧小平說,“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商業,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內”。這一改革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價格體系,另一個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要摸國有經濟的“老虎屁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