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發射時,需要導流槽內注滿大量水用於冷卻尾焰。為求節約用水,記者發現,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的導流槽內“暗藏機關”,以盡可能減少用水量。
300高壓水孔冷卻尾焰
昨天,記者再次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探營。
火箭發射時,發射槽會對著導流槽。在直播中大家經常看到火箭點火騰空時,一股巨大的白煙隨之升起。不過,聽專家介紹,這股白煙並非是火箭燃燒自己產生的煙霧,而是導流槽內產生的水蒸汽。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導流槽呈“人”字形結構,距離地面有10多米高。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火箭在發射時,會產生數千攝氏度的尾焰,尾焰會有25米至30米長,如果不導流,尾焰甚至會反燒回去燒著箭體。這樣,就需要在導流槽內注滿水,用於降溫。“以前,每次發射導流槽內需要灌滿8米深的水,而現在需要量則已經很少了。”
原來,進行了技術革新的導流槽內部,設置有300個高壓噴水的水孔,當尾焰噴出時,會主要依靠這300個高壓水孔射出的水柱進行強力冷卻。“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大量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盡可能減少燃料造成的污染影響。”
發射架咋只一處避雷針
記者注意到,在105米的發射架頂部設置有一處避雷針。而在發射“嫦娥二號”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整個基地內有7座避雷塔,其中僅僅二號發射塔架周邊就設置了三處。工作人員介紹說,實際上避雷針的設置與當地的氣候有著密切關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候非常乾燥,常年並不下雨,“一年中,下雨的時候,數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雷電活動也不劇烈。因此在發射塔架設置了一處避雷針。”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則處於雷雨活動頻繁區域。(記者 孫珂 龔輝)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