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不容金錢和利益褻瀆
“國家級殿堂屬於公共文化資源,而現在一些單位把其作為小集團的斂財工具,這是利用公權力侵吞公共資源的典型案例。”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朱大可指出,公共文化資源應是非營利的,這個界限本來十分清晰,但現在已被商業化徹底搞亂了。
為什麼商業活動在一些國家級殿堂暢行無阻?調查中,58.1%的人首選“一切都商業化了,很多地方不注意區分營利和非營利場所”,其次是“這些單位過分追求金錢和利益”(47.7%),排在第三位的是“追求金錢名利的社會風氣所致”(43.4%)。
實際上,故宮等國家級殿堂並不差錢。陸建松透露,目前全國的公共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基本上都納入了財政保障範圍,為了維護其公益性,從2008年起,國家財政補貼逐年增加,“像上海博物館政府財政支援的運營經費一年大約有1.4億元,上海科技館一年約1.2億元,國家級的單位怎麼會少?”
據陸建松介紹,國際上知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漢姆藝術博物館等雖然有商業活動,但它們都是私人博物館,而且絕大部分商業收入都用於博物館的日常維護等工作。而故宮、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商業經營權。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其所得商業運營收入應用於文博事業,但這些收入目前嚴重缺乏外部監督和審計。
“進入博物館等全民所有、國家財政支援的地方做商業活動有哪些條件限制,政府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也就很難監管。”陸建松指出,儘管如此,有關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對國家級殿堂的使命、性質應該清楚,不能光考慮金錢利益,把自己看低了。
調查顯示,對於國家級殿堂商業活動氾濫的情況,30.9%的人認為原因是“政府監管不力”;22.4%的人認為原因是“沒有設立對這些地方的準入門檻”;18.4%的人將原因歸結為“這些單位的經管者沒有品位和格調”。
在公眾眼中,當今中國有哪些地方最不容金錢和利益褻瀆?調查中,“人民大會堂”排在首位(71.1%),其次是“烈士陵園”(67.7%),第三是“故宮”(63.7%)。
接下來的排序為:“革命軍事博物館”(60.3%)、“國家博物館”(59.9%)、“毛澤東、孫中山、周恩來等偉人故居”(53.7%)、“宗教聖地”(49.6%)、“北大、清華的大講堂等”(49.6%)、“國家圖書館”(40.4%)等。
45.9%的公眾建議對國家級殿堂設置社會活動準入門檻
近日,吳慶在人民大會堂看了《復興之路》音樂會之後覺得很振奮,“如果青少年能看到,對他們而言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但這類演出的票價要成百上千元,有多少年輕人買得起?”他希望有更多公益性且有價值的活動進入國家級殿堂。
調查顯示,45.9%的人建議對國家級殿堂設置社會活動準入門檻。具體而言,62.8%的人認為在國家級殿堂舉辦的活動首先應該是“莊嚴的”,其次是“嚴肅”(61.7%),57.9%的人覺得應該“有社會意義”。公眾給出的選項還有:公益性強(55.5%)、有文化(50.1%)、沒有商業色彩 (39.8%)、格調高(39.1%)等。
在本項調查中,85.9%的人明確表示,中國到了區分營利和非營利場所的時候了,有些地方絕不能讓金錢暢行無阻。
陸建松認為,非營利場所除了要加強自律和道德建設外,對於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政府應結合國情細化政策。
朱大可建議由專家、媒體和民間意見領袖組成委員會,對國家級殿堂的管理實進行公共監督。需要通過收費來運營的單位,也應每年公開費用去向。
“還要有問責。像故宮出了那麼多事,到底該由誰來承擔責任?”陸建松說,如果沒人承擔與所造成的損失相對應的責任,那就相當於給國家級殿堂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沒關係,類似的錯可以繼續犯。那我們的國寶豈不天天處在危險中?
對於保護國家級殿堂,60.5%的公眾期待政府加大監管力度;51.9%的人認為公眾應積極參與保護,抵制過度商業化;49.8%的人希望公眾人物以身作則;40.7%的人期待媒體曝光;30.7%的人認為人們應有敬畏之心;26.1%的人希望學者堅持批判精神。(記者 王聰聰)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