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災害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科技與組織管理體系,但我國尚未形成災害研究、預測和防治的系統運作機制。為此,專家呼籲——“利用空間技術進行重大自然災害機理研究與預測,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防災減災手段。這需要多學科、跨部門的專家共同努力,通過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整合,才有可能在災害機理科學與預測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在近日召開的“空間技術對重大自然災害機理的研究和預測”的第40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空間技術與其他觀測手段相比,具有大覆蓋、全天候、多尺度等優點,應以此為基礎組建天、空、地一體化動態立體觀測體系,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地球自然災害的研究。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航太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隨著航太科技的發展和學科的交叉融合,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和衛星通信定位等空間資訊技術逐漸廣泛應用於災害研究中,並在重大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和動態監測中顯示出巨大潛力。
“航太科技在自然災害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說,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航太相繼發展了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通信與導航衛星等一系列可用於自然災害管理的天基系統,並積極參加了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
上世紀航太科技發展主要用於對地球資源、氣象、海洋的研究和監測,今後航太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深入到地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測。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科學技術與組織管理體系。”馬興瑞認為,在這一領域,正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重大自然災害的機理研究與預測,這需要全面、廣泛、深入、細緻、持久地認識自然,對地球系統運作演變規律與致災機理、自然災害的徵兆與演變過程、各類自然災害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有深入完整的認識;二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快速響應,要建立類似于“作戰”的理念,針對災前、災中、災後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建設由災害機理研究、災害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等系統組成的“平戰結合”重大自然災害管理體系。
本次香山科學會議就是探討運用空間科學技術研究重大自然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國衛星遙感、衛星通訊、衛星導航等空間資訊技術減災提供開創性立論依據,並在研究與應用中,實現空間資訊科技與災害預測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