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五屆三次會議上,中方首席委員唐家璇提出,建設面向未來的中日關係,要重點推進增進政治互信和溝通國民感情兩大系統工程。為此,我與日方委員、日本前駐華大使阿南惟茂討論時提到,中日之間的有些麻煩問題,鄧小平說過,可以留給後人去解決。
阿南回答,我們現在就是他的後人!
是的,作為中日友好關係老一輩開拓者的後人,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智慧。正如阿南所說,中日之間,當年正是超越了價值觀的分歧,才實現了友好。恰恰正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才有必要求同存異,友好相處,所以上世紀80年代,中日構建了友好關係。而此後,中國發展商品經濟,從表面上看,價值觀相近了,反而麻煩增加了。
出現問題的原因很複雜,但中國的快速發展,的確引起了周圍有些人的不安,“中國威脅論”出現了,這可能是當前妨礙中日兩國政治互信、安全互信的癥結所在。
但13億人的中國,總要發展。在經濟發展後,當然也會有必要的國防力量的發展,包括也要搞一點印度、泰國都有的航母。
關鍵是中日雙方如何看待對方。如果不能客觀、建設性地看待對方的變化,就談不上政治互信、安全互信。
我以為,先發達起來的國家,或者正在快速增長的國家,既包括日本,也包括中國,都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例如,中國現在選擇的道路既然取得成功,對它的願景,就不妨拭目以待;二是要習慣於歡迎、鼓勵後起的國家發展進步。尤其是兩國的有識之士,兩國的政府官員,都有責任,以這兩點來引導國民意識,國民感情。
至少,實在沒有必要認為“中國是對日本的威脅”。
去年,中日友好委員會拜見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時,前首相說,希望中國吸取日本的教訓,在快速發展時期不要選擇錯誤的道路。這個忠告使我感到震撼。我一直在想,捫心自問,中國真的會走和平發展道路嗎?
當然是真的。這不僅因為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開放性,更因為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後遭受戰亂和貧窮的慘痛經歷中,深感和平之珍貴、發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只有發展才能實現人民豐衣足食。尤其從現實來看,中國現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難度,都是罕見的。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集中精力解決發展和民生問題;始終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國將來強大起來,和平依然是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理由偏離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定因素和內生動力,基於自己的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基於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不是為了說服誰、取悅誰、欺騙誰。
中國還要努力發展。但發展的中國,肯定不是日本的威脅。相信我們和我們的後代會更聰明、更理智,中國和日本一起,既通過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葉小文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委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