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霧霾又來了——從2011年末到今年1月初,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遭遇霧霾天氣。去年12月31日到今年1月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三天發佈了最高級別的大霧黃色預警。從3日起,受南下冷空氣影響,籠罩在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才自北向南逐漸消散。
然而,晴朗的心情未能持續——1月中旬,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等地接連遭遇霧霾天氣,霧霾導致的低能見度,對正在進行的春運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北京宣武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張連國等專家提醒說,現在仍是霧霾天氣易發的季節,人們還需要增加相關知識,提高警惕,採取有效措施,防範霧霾對春運交通和人們身體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響。
1 霧霾多次襲來,範圍廣、時間長、影響大
去年9月入秋以來,霧霾天氣頻繁襲擾我國。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告訴記者:“最新統計顯示,去年9月至年底,我國中東部地區共發生15次較大範圍的大霧天氣過程,具有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時段集中等特點。霧霾天氣比常年偏多,個別地方偏多20天以上。”
在霧霾最為嚴重時,一些地區的能見度小于50米。河北曾經4天內發佈11次大霧預警。北京10月大霧日數與2010年全年總數相當,連續發佈了5次大霧黃色預警,去年9月至年底,北京出現9次明顯霧霾天氣,霧霾日數45天,較常年偏多29天,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多(1980年54天、1979年48天)。
霧霾籠罩,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影響,造成高速公路關閉、航班延誤或取消、船舶滯留或停航。去年10月7日,全國公路上至少有50多人因大霧造成的車禍而死亡。
嚴重的霧霾天氣還導致一些地區空氣品質下降,引發公眾對身體健康的擔憂。去年12月初霧霾比較嚴重的那幾天,居住在北京通州區的嚴女士看到空氣污染指數不斷攀升,同時自己孩子所在幼兒園不少小朋友感冒咳嗽,趕緊買來口罩給4歲的孩子戴上。“口罩只是在上幼兒園和回家的路上戴,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作用、能不能擋住PM2.5,不過戴上總是放心一些。”
2011年,霧霾天氣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PM2.5、PM10、霾等原來大多數人感到很陌生的詞語,現在為人所熟知。在中國氣象局組織的“2011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眾評選活動中,“霧霾天氣頻繁發生”高票當選。
“目前仍然是霧霾天氣易發的季節,人們還需要增加相關知識,提高警惕,防範其對春運交通和身體健康的不利影響。” 陳振林強調。
2 “霧”與“霾”在空氣相對濕度、能見度方面有區別
雖然經常統稱為霧霾天氣,“霧”與“霾”其實在定義上有嚴格區分,在空氣相對濕度、能見度方面是有區別的,預報方法、防範重點也有差異。
“霧與霾是不同的概念。”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介紹,“霧是指近地面層空氣中懸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準能見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氣現象。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準能見度大於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則稱為霾,霾是污染源排放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