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外交面臨大挑戰 應擺脫過時行為模式防止被動

時間:2012-02-20 08: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期盼中國的外交也能在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獲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創新與變革,從而完成一次真正的鳳凰涅。

  習近平副主席出訪美、土、愛三國,是今年中國外交第一個大動作。美國正逢大選,對華關係是美兩黨競選綱領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儘管競選語言與實際行動有時存在很大距離,如同歡迎詞和歡迎儀式並不完全代表主人的真實想法一樣。但無論如何,中美關係是中國外交必須“唱”,也必須唱好的一台戲。中美關係總體向好,但也深藏玄機。

  人們注意到從本月7日起,一場為期10天代號“金色眼鏡蛇”的聯合軍演正在進行。意味深長的是,參加此次軍演的七國,除了美國,其他國家分別來自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多年少見的。如果我們把這場軍演與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聯繫在一起;繼而與去年美國在排除中國的情況下、力促TPP的行動聯繫起來,人們無須太多想像力,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意欲何為。這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的超級大國推出“重返亞洲”戰略,在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和平發展進程中是“攪局”還是其他,是中國外交需要正視並且密切注意的事態。

  眾所週知,中國是在當今世界各國中,周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鄰居”最多,也就意味著聯繫多、問題多、好事多,麻煩也多。中國在東亞區域的地緣政冶中所具有的巨大影響,既是與周邊鄰國和睦相處的基礎,又是與之產生多種矛盾的根源。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走出去”的進程以及周邊國家各自的相繼崛起,在經貿交往和開發可利用性資源上的矛盾就變得日益突出。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的歷史糾葛與現實利益衝突,正極大地考驗著中國外交,檢驗著中國外交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

  世界並不遙遠,世界有些陌生。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當代中國人對國際關係的感知。曾經因為相對封閉,而經常與全球問題擦肩而過的中國,今天卻不能不在世界熱點與焦點問題上亮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作為捲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大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國家,作為一個在全球經濟格局和大國俱樂部中已是舉足輕重的成員,中國與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又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切地需要洞悉對方。無論是在“朝核”、“伊核”、巴以問題上,還是在諸如利比亞、敘利亞的緊張局勢中,中國不可能在國際衝突中袖手旁觀。在主權外交受到猛烈衝擊,利益外交和價值觀外交日漸強烈的交互作用下,中國怎樣折衝樽俎,權衡利弊;中國的外交又應如何驅利避害,並在尊重國際事務準則、國家主權和基本人權的前提下,確保本國的利益最大化,同樣是中國外交所面臨的選擇。至於說到改變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更是中國外交必須以務實的態度、紮實的步驟才能達到的長遠戰略目標。

  在當代世界事務中,還有一種介乎于政府與民間的國際關係,換句話說就是由政府與各類國際組織共同參與的非政府外交關係。這種外交關係區別於民間外交,卻往往能對世界各國公眾輿論產生巨大的影響,譬如世界女權主義運動,世界範圍的環保主義運動,世界性維護人權活動、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生態運動、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等等。這種非政府間的國際活動與運動,在各國受政府重視的程度各有不同。但它們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公眾與政府內在素質的重要標誌。去年,圍繞著《京都議定書》,各國在碳排量上的激烈爭論,就說明瞭這類國際問題的廣泛性和緊迫性。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既是對中國外交的考驗,又是中國得以施展才華與創造性的天地和舞臺。當然,也對中國實行全方位外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內在要求,有助於中國政府摒棄陳舊的外交思維,有助於我們為應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局勢,應對必須參與其中的新的政治經濟格局,制定新的全球性戰略。

  中國外交,這個涉及國家實力、國家利益、國家形象、民族尊嚴、民族心理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公眾關注度。中國外交在這些嚴峻複雜巨大的挑戰面前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場合的一言一行,都會被聚焦放大。其實,筆者所說的考驗就是挑戰!直接的、間接的、區域的、全球的、雙邊的、多邊的等等挑戰,今天都極為現實地擺在中國外交方略制定者的面前。也正是因為這樣,筆者以為,有必要對以往的中國外交思維定勢加以審視和梳理,藉以尋找中國主動應對複雜國際局勢的有效途徑和有利方式。只有擺脫陳舊、過時的行為模式,才能防止因策略上的小失誤造成的戰略上的大被動。

  行為來自思維、思維來自文化、文化來自傳統。我同意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所說的外交與文化關係的一段話。這段話的大意是,中國所以在處理國際問題過程中顯得不慌不忙,對一些難以找到解決方法的問題,又往往求助於時間,把問題留給未來。這與中國文化崇尚中庸有很大關係。而這種中庸文化反映在處理相關的國際事務中就自而然地形成了中國多年來實際遵循的“反應性外交”和“防禦性外交”。 我以為,比如中國人的“主權”觀就具有濃厚的“和而不同”的傳統。中國人所理解的“主權”意味著一個國家不應當欺負另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不應該強求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各種制度形式。這種多樣性事物的共存與包容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外交。但這種含有極大理想成分的思考,必須與每一次維護自身利益的現實外交動作加以區別,否則,就要吃大虧,就會成為陷中國于被動的外交“烏托邦”!

  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期盼中國的外交也能在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獲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創新與變革,從而完成一次真正的鳳凰涅槃。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