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北京市立水橋南附近,不少私家車在此晾曬,減少浸水後的損失。在21日襲擊北京的大暴雨中,立水橋南是受災較嚴重路段之一。中新社發 侯宇 攝
7月22日淩晨,北京市朝陽區一小區內的生長了二十餘年的槐樹因為暴雨襲擊,連根倒塌,部分供電線路被壓斷,所幸倒塌位置在兩座房屋之間,並未造成人員受傷。中新社發 賈天勇 攝
(北京)市氣候中心昨天公佈的數據顯示,比起21日曆史罕見的大暴雨,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京城歷史上,單日降雨量排名“亞軍”和“季軍”的降雨日分別為1952年7月21日和1954年8月9日,但老天爺降下的雨水比起“冠軍”卻遠遠不及。
昨天,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通報了此次特大暴雨的四個“歷史罕見”:降雨總量之多“歷史罕見”,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215毫米,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一次降雨過程,房山、城近郊區、平谷和順義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積佔本市總面積的86%以上;強降雨歷時之長“歷史罕見”,一直持續近16小時;局部雨強之大“歷史罕見”,全市最大點房山區河北鎮為460毫米,接近五百年一遇,城區最大點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達到百年一遇,小時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數多達20個;局部洪水之巨“歷史罕見”,拒馬河最大洪峰流量達2500立方米每秒,北運河最大流量達1700立方米每秒。
市氣候中心專家施洪波昨天告訴晨報記者,北京已經有40多年沒有出現過100毫米以上的單日降水量,而21日的大暴雨一舉達到了170毫米的雨量,打破1951年有氣象資料以來的紀錄,20個國家級觀測站中,只有延慶、佛爺頂、湯河口三個觀測站沒有達到大暴雨,其他均為大暴雨水準,非常罕見。
市氣候中心提供的氣象資料顯示,1951年至今,21日的強降水當之無愧是單日降水量之冠,緊隨其後的是1952年7月21日,單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44.3毫米,第三名是1954年8月9日,139.9毫米。比起170毫米的降水量,原本的“紀錄保持者”顯得遜色多了。
施洪波解釋說,近年即便發生強降雨也多局限在暴雨量級,沒有達到大暴雨。對於有些網友疑問公開氣象資料可以查到北京日降水量最大是1959年7月31日的244.2毫米,施洪波解釋說,這個數值是南郊觀象臺單站數值,並非全市平均降雨量。(記者 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