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夏季達沃斯“GDP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教授鄭真真共同討論了GDP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問題。
專家們討論的話題也值得我們深思,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今天,我們還應該看重GDP指標嗎?
當前,世界各國仍常用GDP的速度判斷一國的表現。如果只選擇一個指標來判斷經濟增長水準,GDP仍然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對於中低收入國家而言,較高的GDP增速代表著更好的居民生活水準以及更強的購買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業狀況。
但是,並不能把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觀察一個經濟體的運作態勢,僅看GDP一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過度關注GDP更會造成一系列問題,如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等。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大量資源能源的消耗,在經濟發展初期,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無奈的選擇。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逐步暴露出來。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增長與效益、增長與生態環境等一系列矛盾更為突出。因此,對於新常態之下的中國經濟而言,更需要摒棄過去只求速度、不問品質的舊觀念。
現在,中國已經不再以“速度論發展”,而是確立以提升發展品質為導向的目標,以品質指標來倒推增長速度,守住就業、居民收入的民生底線,實現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
GDP也早已不是衡量全國或地方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除GDP之外,如“去產能”等,也成為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包括河北省在內的地方政府已經將“去產能”納入了工作目標之中。短期來看,“去產能”和保持GDP增速在合理區間可能是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這是結構性改革的終極目標。如果中國能夠保持可持續的增長,繼續推進“去產能”、出清僵屍企業、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那麼“去產能”就有利於中長期增長目標的達成。
中國經濟歷經30多年發展,已經到了新舊產業更替的時候。當前的經濟增長減速也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但無須悲觀。中國對全球增長的相對貢獻的確在減少,但仍然保持在全球三分之一的水準。未來,中國仍將長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果靜)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