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視聽·聚焦南海】
中國和伊朗學者發現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歷史證據
“這批伊朗古地圖是證明南海屬於中國海域的第一批其他國家繪製的地圖,為中國對南海諸島主權的舉證提供了充分的重要證據材料。”
姚繼德教授指明伊朗古地圖中中國南海的位置。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雲南大學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姚繼德對記者說,他和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烏蘇吉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對50余幅伊朗古代地圖進行4年的整理研究發現,在這些由波斯和阿拉伯地理學家繪製的地圖上,中國南海海域一直被標明為“中國海”,有些還標有“中國島嶼”字樣。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
這50余幅地圖繪製于西元10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唐朝至元明時期),整整跨越了700餘年。分別收藏于伊朗德黑蘭大學圖書館手稿室、伊朗議會圖書館和伊朗國家檔案館等地。2008年,姚繼德教授在伊朗德黑蘭大學孔子學院任院長時,發現伊朗一些古地圖和相關文獻涉及中國南海。2012年,他與伊朗德黑蘭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家烏蘇吉教授決定合作對這些古地圖進行整理和研究。當年年底雲南大學正式立項,成立以姚繼德和烏蘇吉為首的研究團隊,對50余幅伊朗古代地圖進行專門研究。這項研究隨後得到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援。至今年2月,項目組完成了這50幅古地圖系統的簡注工作,他們在結合中外歷史地理學文獻對這批古地圖進行初步考釋後,證明這批伊朗古地圖一直把今天中國的南海海域明確標注為“中國海”或“中國灣”。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多名專家認為,這批伊朗古地圖和相關文獻是中國歷史上在南海的活動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又一重要歷史依據,為中國對南海諸島主權的舉證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第三方”實物資料。
目前項目組正在對這50幅古地圖進行具體的考證、註釋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古地圖中標注的阿拉伯文、波斯文與今天通用的阿拉伯文、波斯文進行對照辨析,然後再分別翻譯為中文和英文。項目組準備在今年11月完成50幅古地圖的詳細考注工作,並編輯出版地圖集《伊朗古地圖中的中國與中國南海》。但目前項目組還存在資金缺乏等方面的困難。
據姚繼德介紹,西元9世紀至17世紀,波斯和阿拉伯航海家們駕馭著包括三角帆船在內的先進船隊,往返于地中海、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等海域,一直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間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海者,大批阿拉伯和波斯旅行家、地理學家也搭乘商船絡繹于途。他們中包括眾多該批古地圖的繪製者:首次提出世界地理“七大區域”說的伊德里斯、地理學“巴爾赫”學派創立者艾布·扎德·巴爾赫以及吉哈尼等人,他們在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等人的基礎上,考察和學習了大量沿途地理狀況和資訊,最終繪製成圖。“他們代表了當時世界地理學和地圖學的最高水準,這50余幅古地圖在同時代世界地圖中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姚繼德說。
姚繼德還提出,此次關於伊朗古地圖的研究成果,為中國學者利用海外歷史地理文獻維護國家領土領海主權提供了嶄新的學術路徑,填補了研究海外歷史地理文獻資料的空白。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