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世界經濟搭上中國供給側改革便車

2016年09月27日 11:07:27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鵬

  中國幹部學習網 陳建才

  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前行乏力的大背景下,以G20為主體的世界經濟大塊頭,都在想法設法通過各种經濟改革措施,希望儘快振興本國和世界經濟。中國選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不僅以被本國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同時也被世界許多國家認可。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正上演供給側改革連續劇,世界經濟已經搭上中國供給側改革的便車再起航,駛向“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藍海。

  供給側改革是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知。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的,在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行了全面闡述,在2016年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正式形成的。在其後的深改組二十二至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又連續三次強調了供給側改革。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特徵有三:第一是改革,即解決問題的角度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在綜合考慮體系性、協調性、規範性和針對性的情況下,突破舊窠,“加減乘除”一起做;第二是結構性,即改革的目標不是簡單的規模增長和數量擴張,而是立足於結構性的變化和創新,強調增長品質,強調驅動力量的變革,強調效率的提高;第三是供給側,即改革的著力點和承載平臺是供給層面的,包括要素、資源、產權、價格、產業組織和市場競爭等,而不僅僅是總需求的擴張和三駕馬車的拉動,新的經濟增長將伴隨著中國生產組織和經營模式的全面創新。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對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在中國經驗的基礎上,有序推廣到世界經濟和各主要經濟體,促進世界經濟形成“創新、活力、聯動、包容”新形態,引領世界經濟再起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中國經濟對症下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相繼出臺,頂層設計逐漸清晰,相關工作機制逐步確立,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一系列的政策與舉措一方面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開啟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夯實基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2016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62萬戶,同比增長28.6%,平均每天新設立企業1.4萬戶;國內專利申請144.5萬件,同比增加37.8%;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373億元,同比增長11.6%;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6%,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和提升了我國現有國民經濟的運作效率和品質,引領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全面突破現有經濟增長“瓶頸”,激發經濟潛能,形成與傳統動能協調運作的新動能。

  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實踐為世界各國提供範本。我國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開啟了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也給世界經濟改革提供了藍本,引起世界供給側改革改革熱。2016年是G20中國年,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實踐愈加引起世界關注。IMF總裁拉加德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具有深遠意義。創新、生產效率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長期動力,改革不僅有效幫助中國經濟升級,還有助於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中國在國際上推進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力求開闢世界經濟發展新模式,努力構建世界經濟和諧發展新秩序,促進世界經濟再平衡。我們用“一帶一路”戰略,化解沿線國家的產能過剩,做好供給側改革的“減法”。“一帶一路”沿線是一個大市場,但不能坐等這個市場來化解過剩產能,應該加快供給側改革,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提供有效供給,按照市場需求有效作為,延伸產業佈局,生產出這個大市場需要的有效產品。中國用“一帶一路”戰略,提升沿線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通過吸收先進技術,通過海外投資、企業“走出去”,提升各國產業競爭力,促進各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核心能力的優勢產業或核心產業。

  供給側改革是破解世界經濟困局的關鍵。結構性問題是目前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增長緩慢。漫無邊際的貨幣寬鬆政策,無益於解決全球經濟的難題。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屢次放空,說明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結構性改革才是破解經濟困局的關鍵。習近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迴圈,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準。”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6%,二季度進一步降至0.3%。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3.1%和3.4%。低增長帶來明顯的負面效應,有效需求急劇萎縮。延續多年的“歐美發達國家借貸消費——東亞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地區提供能源資源”全球經濟大迴圈格局被打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復蘇之路蹣跚而曲折,亟需催生新動能。習近平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結束黃金增長期,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業化、產業回流本土的進口替代效應增強。”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結構性改革成為全球面臨的核心議題。汪洋副總理指出:“鋼鐵和其他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是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和需求低迷的結果,需要集體應對。”但產能過剩並不意味就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要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需求變化。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說:“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中國財政部副部朱光耀表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需求低迷,原本已經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過剩產能確實對復蘇進程和經濟增長形成障礙,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