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輝(寧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研究所所長)
古“絲綢之路”既是中西方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中國文明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的重要通道。當今“一帶一路”倡議是古“絲綢之路”的延續和發展,是一次重新出發的經貿聯通之旅,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探索,也是一次復興的文明交流之旅。
語言作為一種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語言交流則是民心相通的前提與保障。曼德拉曾說:“用理解之語溝通,印入腦海;用鄉音之語交流,刻在心田。”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是“一帶一路”朋友圈的溝通紐帶。
語言是推動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上傳播的重要依託。中國文化走出去,離不開語言的媒介;語言本身也是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語言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需要語言的支援。
語言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高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基礎。“一帶一路”上語言版圖的改變、語言的興衰會對全球治理體系產生影響。語言是促進國際溝通和國際理解的潤滑劑,是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的基礎,有助於擴大中國話語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讓“一帶一路”上廣大民眾了解人文中國、開放中國和包容中國。
重視語言軟力量,促進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雙向交流,文明互鑒。中國語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沿線國家的語言狀況,學習他們的語言。另一方面,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因勢利導,推動漢語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提升漢語的地位、影響力和通用性。孔子學院應建設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服務區和加油站,發揮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包容文化多樣,促進文化融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民族多樣,發展程度不同,人文形態各異。我們應堅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包容多樣、自願接受的原則,增強對異國文化的國際理解力,用對方易於理解的語言、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從而使中國文化不僅走出去,而且走進去、融進去。
重視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拉動中國文化需求。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播僅靠政府推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拉動作用,整合國內外企業、教育機構、華人華僑等各方面力量,從對方的需求出發來提供語言服務和文化產品。同時重視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凝練和傳播,打造國外能看得懂、接受得了、喜歡得上的文化精品,滿足企業、產業、學校、社區等對中國文化的需求。
助力五通建設,促進民心相通。語言軟力量需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密切配合,才能接地氣、紮根基、通民心。要通過孔子學院等機構為當地提供政策溝通與諮詢,開展針對交通、通信、經貿、旅遊、金融等領域專業人才的語言培訓,促進教育合作和民間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上的有效傳播。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25日 07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