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線上北京3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李晨赫)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以曾經連做兩台肺移植手術而出名。他今年的提案,是再次建議加快腦死亡立法。
陳靜瑜說,一項調查顯示,ICU病人的費用是普通病房病人的4倍,在ICU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人費用是搶救成活病人的兩倍,“這和我們要達成的衛生改革目標是不相稱的”。
“以腦死亡為死亡標準,能夠大幅度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陳靜瑜舉例子說明:曾有實驗者將實驗用的小狗的頭砍掉,然後在氣管等器官上接上大大小小的管子。這條小狗沒有當時死亡,而是抽搐了兩天多才死去。陳靜瑜說,對於很多腦死亡者來說,維繫生命而失去生活品質,可能出於子女的孝順,但不一定是患者所期待的。
陳靜瑜已經連續兩年提交腦死亡立法的提案,他說,相關部門回復他稱,目前我國沒有實施該法的群眾基礎。
陳靜瑜對此並不滿意。他說,腦死亡立法未成功,意味著我國器官捐獻工作有障礙。
2016年,我國共有4080位公民在心腦死亡後,捐獻了包括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在內的共計11296個大器官,比上年提高近50%,佔累計捐獻總量的41%。我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已達2.98,絕對值列全球第二位。陳靜瑜說,這說明大部分病人家屬認可了腦死亡,該法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陳靜瑜也指出,我國相對PMP是很低的。美國的PMP達到40,位居全球第一。我國臺灣地區比大陸高出一倍。如果能夠推動腦死亡立法,將大大推動我國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
陳靜瑜呼籲,公安、交通部門應積極支援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協助建立交通事故腦死亡逝者的器官捐獻與交通事故鑒定同步工作機制,讓更多生前有器官捐獻意願的公民,在不幸離世後,用挽救其他生命的形式延續自己的生命。
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醫院院長李甦雁也是器官捐獻工作的呼籲者。她說,因為沒有血管,角膜是最適合捐獻的器官。每年我國角膜疾病致盲患者近400萬人,考慮到角膜移植有一定技術要求,每年我國最多可以完成2萬例手術。由於角膜供體不足,每年只能完成大約5000例左右移植手術。
李甦雁說,一些人想註冊器官捐獻,但不知道在哪註冊。
“傳統觀念可能是器官捐獻的阻礙,但是能否讓有意願的人找到渠道捐獻,立法保護他們的意願?” 李甦雁支援陳靜瑜關於腦死亡立法的建議。
李甦雁也是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她的副所長是角膜移植手術的專家,常常為了一個可能的供體長途跋涉。但即便家屬同意捐獻角膜,臨時只要有一個家屬反對或反悔,也無法進行角膜移植。
李甦雁說,如果有《器官捐獻法》,對器官捐獻的具體操作程式、權責進行明確規定,會推動我國器官捐獻工作的推進。
李甦雁曾經在一個微信公號上進行了器官捐獻註冊,她說,希望以後更多引入微信、支付寶等網際網路手段,讓願意捐獻器官的人,明確地表達意願,順利實施捐獻。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