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大代表王有德:治沙英雄退休後的二次創業

2017年03月14日 15:58:46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寧夏銀川馬鞍山荒灘區的幼林 攝影高翰倫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閆偉 劉文俊):2017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現場,防沙治沙等涉及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話題照例是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此刻,在1100多公里之外毗鄰銀川河東機場的馬鞍山荒灘區,儘管不時颳起的大風還夾雜著些許寒意,但陽光下傲然挺立的百餘畝公益林和一坡坡正待萌芽的幼林告訴我們,春天即將來臨。這片萬畝荒灘上的新綠,是寧夏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治沙英雄王有德退休後二次創業的初步成果。

  人大代表、治沙英雄、全國勞模王有德在Tata木門公益林碑前 攝影高翰倫

  王有德跟防沙治沙工作很有感情。他1976年進入林業系統工作,曾擔任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白芨灘防沙治沙林場場長,在林業一線領導崗位30多年,率領全場職工在風沙線上構築了一條牢不可摧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摸索出了週邊灌木固沙林,周邊喬灌防護林,內部經果林、養殖業、牧草種植、沙漠旅遊業“六位一體”的先進治沙模式。他所總結並實踐的通過發展沙產業反哺社會的經營理念,讓所在林場走出了發展的困境,並且讓全場職工安居樂業、過上了富足的日子。那段時光讓他感到十分自豪。

  王有德說:“搞生態治理,既富了民,又治理了環境。”這是王有德幾十年治沙工作得出的寶貴經驗。

  作為人大代表,王有德在2003—2008年擔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每年都會提出2-3條有關防沙治沙和環境治理的建議。2003年,為了鞏固治沙成果,他提出對沙源地林區、天然草原實施禁牧的建議當年就在寧夏全境得以實施,植被在幾年內得到迅速恢復,在全國引發廣泛的影響。2005年,看到林牧、林薪矛盾,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時,解決沙區群眾生活能源和圈養牲畜問題的建議,為破解生態建設與人民生活改善之間的矛盾積極探尋辦法。2007年,在總結前期防沙治沙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他又提出把寧夏建成國家防沙治沙示範區,以解決當地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相關問題,獲得國家項目和資金上的支援,加快荒漠化防治步伐。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寧夏建設全國唯一的省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此外,作為連續幾屆的寧夏自治區人大代表,王有德是寧夏通過防沙治沙條例、禁牧封育條例等地方法規的積極支援者和推動者,並且至今仍在為防沙治沙而奔忙著。

  2014年,王有德在60歲上退了休。但他一刻也閒不下來,也根本割捨不下已經從事了近40年的防沙治沙事業。於是,在臺灣企業家陸晉德先生的大力支援下,王有德發起創建的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正式運轉起來。

  對於自己退而不休的生活,王有德有著這樣的解釋。王有德說:“我想退下來以後繼續發揮我們的作用,這種作用不是一年兩年積累下來的,這种經驗一天兩天積累下來的,而是通過幾十年如一日,對生態的追求,對沙漠的治理。我剛來林場時,技術不懂技術,造林不懂造林,氣候不懂氣候,土壤不懂土壤,現在什麼地方栽什麼樹,什麼樹能活我都清楚。我用口把土壤、水一嘗,就知道土壤的含鹽量,PH值怎樣,我都能嘗出來,這是一輩子的經驗。”

  看到白芨灘仍有60多萬畝荒漠尚未治理,王有德就代表基金會與白芨灘防沙治沙林場簽署了《沙漠綠化生態治理協議書》,與一些公司、協會合作建設防護林的項目也逐漸開展起來。在馬鞍山荒灘區,他帶領大家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以高於通常治沙造林成本兩三倍的代價,在銀川市東大門構築起一道千余畝的綠色屏障,構想中的生態植物園、公益林園、採摘園、養殖園、森林康養中心也初具雛形。

  王有德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基金在馬鞍山荒灘治理了2000多畝荒地,通過社會募捐資金1000多萬元。一個是社會公益林,自己拿錢——募捐的錢來造林,有500多畝;第二個是採摘園,當地的鄉土樹種,栽植有500多畝。另外,五、六百畝苗圃,還搞了個養殖場,以養牛、養羊、養雞為主。通過養牛、養羊、養雞來積肥,通過肥料來促進苗木的培育、果樹的生長。”

  據了解,長期以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普遍存在著主體單一,缺乏經費的問題,造林治沙主要依靠政府主導、依託國家重點生態林業工程來開展。據寧夏林業廳副廳長平學智介紹:“現在我們國家防沙治沙的投入確實主要還是依靠國家的一些重點工程,比如寧夏來講,主要依靠像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還有一些防沙治沙項目。自治區財政方面雖然也有一些投入,但總體上,因為財力的問題,投入也相對較少。”

  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在2016年底出臺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明確了“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準公益性和公益性環保項目”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有德創立治沙基金的確是具有前瞻性的。這一嘗試也得到了平學智副廳長的肯定。他說:“這一塊我們也在積極地探索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防沙治沙。王有德同志退休以後,繼續發揮他的示範、帶動、引領作用,成立荒漠化基金會,一方面借助他過去形成的影響力,吸引社會上的企業、社會團體捐資,由他組織資金在白芨灘區域治沙。這個做法最重要的是能吸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地關注防沙治沙,形成我們資金的支援。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有助於解決我們防沙治沙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是倡導引領全社會關注生態建設,關注防沙治沙,關注寧夏作為祖國西部的生態屏障建設。這一塊將來可能吸引包括全國的企業的關注和支援。”

  當然,基金會的工作並不僅僅是與風沙的面對面較量。除了傳承自己積累多年的治沙經驗外,王有德還需要親自帶隊去考察和聯繫項目。這一方面是為了擴大基金會的影響力,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拓展治沙業務,提升基金的自主造血能力,實現人與自然、治理與發展的和諧共進。

  寧夏中睿政和公司負責人黃興中前不久剛剛接待了王有德一行的考察。雙方就開發定制APP和網站為基金會開展業務提供便利達成合作協議。據黃興仲介紹:“接下來,我們會幫助寧夏沙漠綠化基金會和王勞模,幫助他打造專業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PC端官方網站,另外我們還會幫助他們技術開發和運營一個官方微信,通過視頻、圖文等融媒體方式去傳遞勞模的事跡、道德楷模的力量,傳播正能量,第二個還會幫他開發一些實用的功能,能夠讓其他想獻愛心的、想搞公益環保的人士,可以通過官網和官微來進行捐贈,第三,通過平臺推廣沙漠治理、綠化工作的重要性。合作是長效的行為,我們並不是搭建了官網、官微以後就不管了,我們還會通過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努力,幫助他們一起去推廣,號召更多的人來參與這項事業。預估一下,我感覺通過多年的努力,應該起碼能感染到上百萬的志願者。不一定是捐贈一萬塊錢才叫志願者,對沙漠綠化、環保事業表示關心,甚至肯幫我們轉朋友圈,這也是一種幫助。”

  現在,王有德已經成為寧夏防沙治沙事業的一個形象;而注重發揮示範區和先進人物的模範帶動作用也早已成為寧夏自治區這些年來防沙治沙工作不斷取得發展的成功經驗。在這一方面,寧夏自治區人大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寧夏林業廳副廳長平學智介紹:“自治區人大對防沙治沙非常重視,通過的‘防沙治沙條例’、‘禁牧封育條例’從制度上為防沙治沙提供了保障。人大也經常性地檢查調研防沙治沙工作。人大、政府和其他一些相關部門也積極為支援示範區,支援勞模進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營造氛圍,幫助他們解決一些資金、項目等方面的問題。支援示範區的建設,反過來,又通過示範區模範來引導、帶動其他一些地方的防沙治沙工作。”

  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趙驚奇 攝影高翰倫

  對於基金會的運作發展而言,王有德個人的品牌價值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基金會秘書長趙驚奇說:“王有德是全國治沙英雄,退休兩年,義務來這裡進行沙漠治理和沙產業發展,通過他幾十年的防沙治沙經驗,帶動社會、有關單位以及周圍群眾,通過總結他四十年的防沙治沙經驗,把他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搬過來,比過去的治理效果就好多了。如果他40年在白芨灘林場治理了60多萬畝荒灘,那麼在這裡如果有國家政策、社會的支援以及老百姓認知程度的提高,再加上我們的努力,可能治理速度就會快一些。”

  眼下,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投入防沙治沙的模式已經初見成效。自成立以來,基金會得到了自治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援、國內知名企業的公益捐助,以及聯合國防止荒漠化公約組織官員的高度讚賞。國家林業局、中國綠化基金會、TATA木門等部門、機構和企業向基金會伸出了援手,並通過類似將“中國網路植樹公益網——寧夏網”線上募款平臺委託基金會運營等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基金會的發展。截至2016年秋,基金會共募集資金近1300萬元,其中個人捐款340萬元。

  利用社會資金,在治理荒漠過程中發展林果、養殖、生態旅遊等沙產業,鍛造自我造血機能,反哺生態建設,這是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的一個創新。談起基金會未來的發展,秘書長趙驚奇躊躇滿志:“我們的沙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我們也有收入,這個收入可以實現自我造血。沙漠綠化全部是公益基金,是募集來錢,全投入。沙產業除了投入,在3年後有了經濟效益,可以有一部分的利潤,利潤拿出來可以繼續發展沙產業,這樣就實現了良性迴圈和可持續發展。”

  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李生寶認為,這種基金會和機構、企業、個人相結合的模式在防沙治沙領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李生寶說:“經濟發展了,精神文明提升了。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組織,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環境問題是全球問題,是社會問題。通過一些環境公益項目的實施,一方面可以為環境治理做貢獻,這是精神寄託;另一方面,通過項目的實施,提升企業和組織的社會影響力。我想這種事應該越來越多。”

  人大代表王有德為自己訂立了“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人生信條。他說:“多栽一棵樹,就是我的價值;多治理一片土地,荒山變成綠洲是我的價值;當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術,就是我的價值。只要我生命不息,我就治沙不止,堅持到底!”

  王有德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用近40年在治沙一線的工作,在中國北方的風沙線上構築了一條牢不可摧的生態屏障。退休以後,他又創立了防沙治沙基金,積極探索吸引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治沙模式,朝著自己人生目標繼續邁進……

[責任編輯:張曉靜]